挣扎是人生的底色,更是人生中难以言说的痛苦。
作家孙频却凭借对人性的深入分析,以细致的笔触,在《疼》中将人生中痛苦难言的挣扎状态描绘得入木三分。
该书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在尊严与愧疚中挣扎的贫穷的女大学生、不善言辞羞于表达感受的女儿、在爱中绝望的年轻教师......不同的人生,却同样面临着挣扎的命运。
作家阎连科这样评价到:“对人的内化,对黑暗中的尊严,对永恒生存困境的不竭追问,从黑暗中萃取着光明。”
读完《疼》,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对书中人物的挣扎困境产生共鸣,方知疼痛无法回避,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尊严与生存中挣扎:生活再难,挣扎活着才不辜负此生
家境贫寒的于国琴在五光十色大学校园里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
因为家境贫困,她只能去食堂买最便宜的馒头和咸菜,为了逃避份子钱,同学们的周末聚会也找借口不参加。她就像一只小兽,缩在自己自卑的洞穴中,紧张的望着这个精彩的世界。
系里安排她去照顾资助她读书的廖秋良教授家打扫卫生,每周一次,算是回报教授的资助。
但在于国琴眼中,资助自己的廖秋良就好像一个债主。廖秋良下厨做饭给她改善伙食,她觉得自己对这份关爱无以为报,便坐立难安,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役。
直到于国琴逐渐发现廖秋良内心孤独,需要陪伴,而自己在廖秋良面前也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诉说自己的委屈和难过。面对廖秋良对她生活上的帮助,她逐渐心安理得起来,开始信赖廖秋良,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
一天,廖秋良以欣赏美的名义,想让于国琴脱光衣服给他看。于国琴害怕又恶心,但是想到廖秋良对自己的帮助,想到自己未完成的大学生涯,她忍着愤怒和难过,无奈的脱下衣服,将自己的身体展示在廖秋良面前。
于国琴来到湖边,她为轻贱自己感到羞耻和厌恶,恨不得跳下去杀死自己。但她记得贫困却仍努力生活的母亲、十八岁就嫁人,不得不成为顶梁柱的妹妹,而自己现在走出了大山,拥有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她决心要活着,而且好好活着,活得坚不可摧,活给所有人看。
正如史铁生所说:“命运从来可以摧残一切光鲜的皮囊,却杀不死坚强的灵魂。”
生活的困境将于国琴碾压揉碎,她不得不让自己抵到尘埃里。但她依旧选择挣扎着活下去,这是一种决绝的勇气,一种钢铁般的刚强,让人为之震撼。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尊严与生存的难题,那些对尊严的妥协,成为一团乌烟瘴气,想尽力奔跑把它甩在后面,却失望的发现,那些羞耻和委屈如影随形。
但我们依旧要活下去,同一些运气不如我们人相比,我们已经拥有了太多,轻易的放弃有无异于一种自私。只有活着,才能迎来治愈自己的希望和可能性。
红尘深处,每一个为了生活努力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好好活着,才是人生的意义。
在现实与欺骗中挣扎:欺骗自我,是人生崩塌的导火索
青年老师李林燕心中曾有一个美好的梦,那就是自己爱慕的旅美作家可以带自己离开现在生活的大山,一起去美国,探讨文学,过上小说中浪漫惬意的生活。
年少的李林燕沉浸在自己的罗曼蒂克中,她的崇拜之情,为旅美作家塑了金身,旅美作家成了她生活的寄托。
她也不吝啬向身边的其他同事展示自己的生活。一时间,人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在美国的男朋友,而且会随时带她离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人们瞩目着、议论着,而这也多多少少满足了李林燕的虚荣心。
那时她心气高,即使有做样子给人看的嫌疑,至少也曾发自真心的热爱过生活,善待过自己。但随着越来越多邮寄给旅美作家的信件石沉大海,她开始动摇起来。
其实李林燕早就明白,这一切很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旅美作家并不可靠,是自己一直在自欺欺人,畏惧现实残酷的痛,宁愿沉浸在过去的美梦中欺瞒自己。
她彻底被击垮了,不再精心打扮自己,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费心思为自己做一顿好吃的饺子。在旁人的风言风语与巨大的失落下,她变得疲惫痛苦,甚至扭曲。
“等待并不是最长情的告白,只是最无奈的幻想。”
时间不会真的停止,却会因为自欺欺人而被砍断抽离。当李林燕终于认清现实,已经白白过去了七年时光。
有时,欺骗我们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是我们自己。我们以为认清现实很痛,其实,在现实与欺骗中挣扎更痛。
逃避现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清醒的面对现实则像刮骨疗伤,有多痛,就有多清醒。
也正是这种不破不立的勇气和痛定思痛的态度,才支撑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长久、走得无畏。
在坦诚与沉默中挣扎:坦诚表达,才能不留下遗憾
很多次,倪慧都想为自己对母亲发脾气、态度不好道歉,但她生长在一个不习惯表达感受的家庭中,自然也缺乏表达感受的能力,那句“对不起”一直如鲠在喉,让她心里不是滋味。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能如愿以偿的说出。
三年前,倪慧带母亲去九寨沟,和旅行社的团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母亲习惯性的拿筷子挑菜,倪慧觉得丢人,像训斥小孩子一样训斥母亲,母亲为自己辩解,却不敢再为自己夹一筷子的菜。
离开九寨沟那天,母亲想在景区门口买一些廉价的小挂饰,倪慧一边大声的阻止母亲,一边可怕的发现自己又在对母亲发脾气。最终母亲把自己选出来的小挂饰放了回去,然后当着人来人往大声抽泣起来。
倪慧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伤害了母亲,所以她无数次告诉自己,自己一定要当面跟母亲道歉。但她不会也不曾表达感情,尽管她深知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却没办法让自己克服,最终只好用“以后有的是时间”来逃避。
但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错过了这次说的机会,下次可能就是遥遥无期。倪慧临死前都没说出口的那句对不起,不仅是他们母女二人的痛,更是每一个读者的痛。
倪慧身上是无数个中国传统家庭儿女的缩影:并非没有对父母的关爱,只是难以表达。难以表达爱意,却会不自觉的对身边的人发脾气。但正因为不会表达爱,自然也就不会表达歉意,陷入了一个噩梦般的恶性循环。
没能被坦率的表达过爱意,自然也无法坦白自己的感觉。沉默像一把刀,不仅让自己的心滴血,更会斩断与父母的羁绊,最终留下无尽的遗憾。
表达感情,不是一道是与非的选择题,只是最基本的一步。如何在不伤害父母情况下准确的表达看法,如何控制泛滥的情绪,是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勇敢的脱口而出爱意和歉意的瞬间,就是与自己和解的瞬间,也是加深羁绊的瞬间。
人生无常,不如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沉默不再泛滥。让人生多些温度,少些遗憾。
《疼》一书用五个中篇故事涵盖了无数人生中的挣扎。
他们被生活所裹挟,经历人性的悲凉,有人毁灭,有人重生。但不论最终结局如何,挣扎过后,都曾在某一刻清醒,在某一刻选择与自己和解。
人生最痛,莫过于挣扎。如果痛苦是生活的底色,那挣扎就是不屈的证明。
也正是这份痛彻心扉挣扎,淬炼出了生命的韧性,痛苦却不迷茫,卑微却不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