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8月1日,2018年已过去了7个月。
距离2019年也只剩下5个月,152天。
在2018年刚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许多目标,诸如减肥、学英语、看书、存款、旅游...甚至每个目标我都制定了计划表,详细到时间和强度。
只是回望已经过去的7个月,我才发现,制定的目标与计划仍只是目标与计划,落地毫无成果,基本没有完成的任务。
真是气人。
没完成预期中的计划,我心情低落又空虚。一方面懊悔浪费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埋怨自己的懒惰与拖延症。
最令我崩溃的是,我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我总会隐隐感觉今年制定的目标,下一年也完成不了。
这种巨大的失落甚至把我包围,让我有点喘不过气。
“焦虑吗?”
“简直焦虑到要死了。”
(二)
每个年龄段似乎都有独属于那个阶段的压力,于是每个人都难免地感到焦虑。
初中时,我们对成绩单的签名感到焦虑;
高中时,我们对高考和专业感到焦虑;
大学时,我们对悄然流逝的时间和迷茫的就业感到焦虑;
到了工作时,职场关系、房子车子、存款、婚姻简直就像个焦虑的收容所;
等到了结婚,收支花销、孩子、家庭压力更让人恨不得能开发大脑所有功能去解决这些问题。
社交媒体也越来越渲染焦虑,《00后月入十万,你却还在赚着三千块》《七天减重10斤,30天抛头换面》《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等文章屡次刷屏朋友圈。
我们不能否认,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
我们追求速成,所有的我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去做成最多的事情。
我们看着身边努力或是已有成就的人,我们不经意感到一丝自卑。
一旦有对比,势必就有一方受到伤害。
于是我们用了一大堆计划来充实自己,目标是超越他们变得更优秀。
但人的精力有限。倘若计划被耽搁或是我们慢慢懈怠,我们又难免滋生出一番无措与焦虑,之后又是不知疲倦地尽力压榨自己的闲暇时刻,疲倦之余又是焦虑。
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这样一看,似乎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焦虑度过。
我们过去曾计划幻想过的以后,慢慢地成为了现状。
于是我们一边焦急到迫切想去做些能感觉到实感的事情,一边却又忧虑着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把事情做完。
然后就更焦虑了,焦急又忧虑。
(三)
我和朋友每个月都定期有个焦虑交谈会。
“又花多钱了,真不知道这个月的工资够不够用?”
“好想知道我到底想做什么工作...”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交谈过后,我就发现,我并不是个体地被这些问题困扰。朋友们也全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去思考这些问题,只不过是大家担忧的问题和方向不同。
于是我们一群人,喝着酒,各自抒发着自己心里无处安放的焦虑。
我们骂着生活真是无聊,每日按部就班,朝九晚五;
但我们又感慨着生活真是充满挑战,躺着不动,生活的苦就如约而至。
于是新的一天,太阳升起,我们继续为了理想中的生活而努力。
往往这个时候,是我们焦虑感最轻的时候,自己把一筒鸡血打得上脑,只顾得做出点什么成绩。
仔细想想,适当的焦虑也成为了我们成功的助推器。
但如果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此时我想心理医生是最好的焦虑疏通器。
危机感和焦虑感,可能来自于我们正在见识更大的世界。我们觉得人生无时不刻充满焦虑,但同时,人生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焦虑的奋斗过程。
焦虑是我们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与渴望做出改变的宣泄口。
所谓成长,就是实现独立生存、完成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奋斗。
所谓成熟,就是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的自我修行。
而我想,焦虑在其中,都起着不可厚非的巨大作用。
焦虑,让我们脱离了浑浑噩噩的舒适区,奔向我们的潜能地。
(四)
我和朋友再次谈起焦虑的时候,我们互相约定,新的一年只做两件事情。
上半年完成一件,下半年完成一件。
我们把原本计划一年做完的任务全部推翻时,那一刻,我感觉脑海里的弦不再紧绷,人也难得轻松地呼了一口气。
也许是我们太过浮躁,对成功太过迫切,导致焦虑一直盘旋在我们的大脑中。
我们似乎只注意到了终点的红线,却忽视了行车途中的美景。
我不怕焦虑,但我害怕我慢慢地躲避抗拒它,最后深陷焦虑的漩涡。
倘若为了克服焦虑而做事,我似乎只能被焦虑牵着走。
但我不甘于此,我要掌控焦虑。
所以我想要,
比起先前的浮躁,再踏实一点点。
有一句话说道:“现在这一刻,是你余生最年轻的一刻。”
我想在我余生最年轻的一刻,成为怒可杀敌的勇士,而非混吃等死的玩客。
我焦虑着,因我见到更大的世界,更优秀的别人和更渺小的自己。
但若因此自我菲薄,打败我的不是焦虑,而是不够成熟的自己。
所以焦虑的时候,我们适当地停下脚步,反省一下自己。而不是一味的畏缩和恐惧,最后放弃自己,自暴自弃。
“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那什么时候才算紧要关头?”
“你想放弃的每一秒钟,都是紧要关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