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姐
周日的傍晚,晚饭过后,带着孩子们下楼玩耍,我和大儿子打羽毛球,小儿子则跟着老公玩篮球。
可能是我平时锻炼强度不够,不一会功夫,我就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了。
这时,正好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走到球场边,他的视线一直跟随着我们母子二人,边走边看,当走超过了我们的球场后,他还扭头一直盯着我们看。
我猜想他应该也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否则他的视线怎么可能一直盯着球场上的我们呢?
我想休息一会,遂对着他喊:“小帅哥,你能来帮我陪弟弟打一下吧,阿姨累了!”
“我要回去写作业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全部排满了兴趣班,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还没时间写呢,好痛苦啊!”小帅哥嘴上回答着我的话,脚步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加快了速度,朝家的方向小跑着走远了。
随着他的远去,他说的“好痛苦啊!”一直在我的耳畔反复响起。
“痛苦”竟然是一个十岁小男孩对轻松周末的描述。
我真希望,这个所谓的“痛苦”只填充了他这个周末的心情。但我想,更多的可能,是这个“痛苦”会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成为他今后的人生中不堪回首的童年记忆。
人的一生最值得怀念的幸福时光,我想应该是童年吧。
随着年华渐渐逝去,关于童年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了。因为我越来越频繁的想起: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物……关于童年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记忆深处永远无法抹去的最亮丽的一笔。
反观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童年承载了太多属于爸爸妈妈的梦想,艰难的前行着。
现在的父母们,随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的盛行,且这口号被广泛的误读成“竞争越早越好”后,孩子们的快乐被自己的亲生父母一点一点的扼杀了。(用“扼杀”似乎言重了)
身边有些孩子,从两岁开始就上兴趣班了。他们小小的肩膀背负起了沉重的升学压力,他们辗转于各类兴趣班之间,他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是“不在兴趣班里,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他们的假期被各种培训班填满,他们的周末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他们的快乐被沉重的课业压得透不过气来。
当然,这些每个节假日奔波于各种兴趣班的孩子,并不全都是没有兴趣的,并不全都是痛苦的。
但现在的父母,很多人会一遍一遍的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上不了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
就因为爸爸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的带上沉重的“升学镣铐”,“痛苦”的成长着。
其实,作为一名80后妈妈,我也会焦虑,看到周围的孩子去学英语,去练钢琴,去学奥数……我就紧张。
我担心我的孩子被他的同龄人远远的甩在后面,我害怕我的孩子以后埋怨我没有给他上过兴趣班。
于是,我也不止一次的试探性的寻求孩子的意见,告诉他某某某去学这个了,某某某去学那个了,你要不要去呀?
也许是我引导得不够,也许是我打心里就没有想过要让孩子去学这学那,在抛出问题后,我的孩子给我的回答永远都是“不去”。
“好吧!”听着孩子的回答,我的心才会略微的安定下来,我轻轻地对自己说:“让孩子按着他自己的轨迹成长吧,只要健康,只要快乐,只要品格优良,只要拥有学习的能力,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有人将孩子形容成一颗小树苗,确实如此呢。
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能给这颗小树苗浇水、施肥,我们不可能去教会一颗小树如何成长。
如果我们硬要将不属于孩子成长规律的东西强加给孩子,那和“拔苗助长”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真正的成长,是根据个体的本性和固有潜能,自由健康的成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知所措,他们抑郁,他们自闭,我们有网瘾,他们甚至想自杀或者已经自杀……
对于这些令人痛心到窒息的报道,为人父母的你,是否学会了反思,是否学会了如何去爱孩子,是否学会如何去尊重孩子?
我从不反对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拥有一技之长,通过上兴趣班确实是个捷径,所以我也从来不诋毁兴趣班的存在。
但,我只想提醒爸爸妈妈们不要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切不可将你的兴趣爱好、你的所想所望,强加给孩子。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规律,有他们自己的梦想,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只需默默陪伴,积极倾听,并不断自我学习,这才是爱孩子的真谛,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最后,我希望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欢乐,远离“痛苦”!
我也希望爸爸妈妈们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自由的成长空间,如果可以,请把快乐还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