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需要厌恶的只是那些真正水准很低的书。比如现在很多引进版的书,我真的不推荐大家阅读,翻译太差了,我只能看到一个一个单词背转化成汉字罗列在那里,可能一本书分成三部分交给若干人翻译,半个月就交稿。很少再看到傅雷、朱生豪,郑振铎他们那个时代的翻译,将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西方文学的表达相结合,信达雅兼而有之。有一些很好的国外的书,我更愿意去找台湾的译本,他们相对靠谱的多。
还有一种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做“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一句追问的,对啊,有那么多信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中只留下了《简爱》。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他所谓的“中心思想”,而是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他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他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在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