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维 ,
你好。
谢谢你的关心,是第二波疫情没错了。
不要给我寄东西,快递可恶能回进不来。心意收到。
没想到第二波疫情来得如此突然。前阵子我还见到了三五成群的“小朋友”拖着行李箱去酒店check in,应该是高中生的毕业旅行吧。这样一来,旅游也要听一阵了。
想想我们那会儿,都上大学了,还不怎么舍得去旅行。
资源有限,思维受限。父母总跟我们说,学业为重,我也就信了。
可能你不是,知道你没那么听话的。
但我想我们那拨孩子没有现在小孩经济条件好是真的。
我的旅行都在大学毕业之后。
特别是工作之后,我是基本上每年都会出去走走的。最不济,也出个公差。
这两年旅游业很火。
不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恐怕也没那么大。如果我们的经济主要依靠制造生产的话,复工复产早就可以实现了,而且可以加班加点。
但实际情况是旅行限制、消费下降,反噬了制造业。
这几年旅游被推上了神坛,拉动消费,扶贫助农,文化保护等等神效加持。
可作为老百姓,芸芸众生,走在路上的人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在旅行吗?
是时候,该唱一首陈绮贞的歌了。
看过秦淮河的船灯,见过回民街的幌子,吹过鼓浪屿的海风,踏过西塘的青砖和酒瓶渣子,这一切新鲜的景象丰富了我的记忆。
脑子里似乎有一个区域是为这些东西预留的,需要它们来填满。
我以为这就是旅行的意义。直到去年,我去了地球另一端的两个岛国。
我又呼吸到了那种空气。
那些人和我们很不一样。他们也知道我们很不同。我们彼此保持着距离,不打探也不影响。
我去欣赏他们的文明,也抓住一切机会介绍我们的。
没有哪一种文明superior,也没有哪一种会reign其他的。
本来文明就在于传承而不在于征服。
我所喜欢的,是了解和尊重,且不打扰。我希望的是学会欣赏这世界的多样性,保持乐观和谦虚的态度积极学习。
至于各种文明之间,基于魅力的影响,就……顺其自然。这里和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一个哲学,物竞天择。
那一趟,我顶着暴风雨去看了中世纪的城堡,碰巧还遇到了珠宝展。
这安排很妙。
因为那个城堡并不是当地人给我划的重点。她更不知道珠宝展什么的。
作为当地人,错过的风景应该很多吧。
回到自己的地方,我们都是当地人了。想想,我们是不是也错过了很多?
像我,就没有爬过本地有名的那个山,也没有看过那里春天峭壁上成片盛开的野杜鹃。
我记得你也说过,你都不去你们那边那几个著名的宫啊、城啊、园啊的。记得你是说,以后有的是机会,没必要和旅游团挤在一起,对吧?
前些年有所以,城市的风景,不是给住在城市里的年轻人看的,它只属于那些游客们。除非,你决定要走了。或者,你已经不再年轻。
旅行还要继续,虽然今年的旅行计划已经泡汤了。希望疫情早日好转,可以重新规划一下。
约吗?
Yours,
Miya
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