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从时间中解脱就是:从你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来。
当你初步觉察到无时间的意识状态时,就会在时间和零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徘徊。你会觉察到你的注意力极少,放在真正的当下时刻,这种觉察就是临在。随着这种当下意识的逐渐增强,而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你就已经进入了当下这个过程可能是持续几秒钟会更长。在这样的练习中,我们会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临在的状态和思维认同的状态之间徘徊一段时间,最后临在会成为你的主要意识状态。
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深层的无意识通常指的是痛苦之身被激活,并且你被它所控制。衡量你意识水平的最后最好指标是:你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一个无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无意识,而一个有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有意识。只有通过观察你处理这些挑战的方式,才能看出你的意识水平。学会作为你的思维和情绪的观察者,在思维层面你可能会发现以判断、不满和心理投射等形式出现的内心抗拒,在情绪的层面,你可能会发现大量的不安、压力、烦闷或紧张。
对当下时刻的抗拒与本体意识的丧失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如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呢?就是要变得有意识。观察不安、不满和紧张的情绪如何经由不必要的批判、对本人的抗拒和否定当下而在你之内产生。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自己思绪和情绪状态的习惯。可以经常问自己:“此刻我很自在吗?”“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将自己的注意力导向内在,观察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
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在,那里是否有一些轻微的怨恨和不情愿的迹象?如果有,从心理以及情绪两个层面去观察它。关于某种情况,你思维所创造的观点是什么呢?然后请观察你的情绪。,而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消极的心态呢?就是丢掉!在这里书中也澄清了,我们是可以允许自己拥有任何情绪,而不是判断他们的好坏。但我们可以对事实来作出选择。当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怨恨压抑和愤怒时,不再被迫盲目的将它们付诸行动,也就不太会将他们投射在其他人身上了。书中再列举了一些普通无意识状态的例子。试着觉察自己是否用语言或是思想在抱怨一个自己身处的状况,或是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你的环境、你的生活情境甚至天气。抱怨通常是人们对本然不接受的表现。要么离开这种情境,要么就接纳它。普通的无意识状态通常与抗拒当下时刻有关,当下同样意味着“此地”,你在抗拒你所处的此时此地吗?如果发现你的“此时此地”变得无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开心,这时候你有三种选择:从这种状况中离开,改变它,或者完全接受它。如果你采取任何的行动离开或者改变你的情况,首先侵犯下消极的情绪。而如果不能改变或离开,不能使自己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那么请放下内心所有的抗拒,完全的接受你的“此时”和“此地”,这里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做臣服。
压力的产生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书中建议不需要抗拒当下,并且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当你工作、跑步时,全力地去做,充分享受能量的流动以及那个时刻的高能量。
“万一”是把自己投射到未来的情境中,并创造了恐惧在实际生活中,你需要处理和应付的就只有此刻。等待是一种思维,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不需要现在。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降低自己的生命质量。努力改善你的生活状况没有错,你的生活状况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和你的体验所组成。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对生命和对本体的感受的替代品。放弃“等待”这种思维,转而进入当下时刻。
关于生命旅程。关于旅行的唯一真实的事情就是在你在当下时刻所走的那一步。生命旅程有一个外在目的和一个内在目的,外在目的就是要达到你的目标,内在目的与你去的地方或你正在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与你如何做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你此刻意识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当下的力量?它是你临在的力量,是你从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的意识。注意力是重要的,但不是对过去的关注,要关注自己的当下,关键的是你当下存在的意识。
第5章 临在状态
想要理解临在状态就要处在临在状态。书上说了一句“深深的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意思是要完全的进入自己的内在,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来感受自己的身体,这种身体意识有助于自己的临在,它会帮助你平静地处在当下时刻。
临在的定静。短暂的处于无念状态。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的美中去找到这种状态。
临在与本体。当本体意识到自己时,那就是当下的临在。
沉默是存在的一个有力的载体。我们可以去注意这些字句之间和之下的沉默,注意那些间隙。无论身处何地,沉默是进入当下时刻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倾听沉默会在你的内心深处创造宁静,宁静就是临在,从思维形式中解放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