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书本对我们的身体、心灵、心智、情感、经济等方面产生影响,让我们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有新的认知和诠释,促进行动,带来改变。
这种影响和改变可以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还可能为零。结果一方面取决于你读的是什么书,另一方面取决于你怎么读。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开卷有益的重要前提是,你打开的是否是一本有益的好书。要多读好书,不读坏书,一辈子读好书。
一、好书的通用标准
每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不同,同一本书,在不同人眼中所呈现的价值也会不同。但评价是好书还是坏书,依然会有一些内在通用的标准和原则。好书的通用标准,一是科学性,二是建设性。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书本中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简单的归纳,而是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有理有据的逻辑推演。例如,科学家的项目验收报告,他给出的每一个结论,都会用客观的试验数据,并以公认的数学、物理定律出发做逻辑推导,所有的结论都是可论证的。
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许多经典,大多具备科学性,例如《欧几里德原理》、黄昆的《半导体物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例如《刻意练习》,书里面用了大量脑神经科学的试验来证明作者的结论,也是一本科学性的好书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没有绝对的科学性,谁也不能保证一个理论是永恒正确的。
就像牛顿的力学定律奠定了人们的世界观。在牛顿之前,人们认为是上帝之手在统筹安排世上的一切,大自然是神秘的,不可认识、不可战胜、不可征服。牛顿定律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其运转是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善用这些规律,人类就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处。牛顿力学的诞生,推动了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多年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告诉世人,自然界还有牛顿定律无法解释、无法适用的领域。所以,没有绝对的科学性。
科学性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不完善的,甚至是可以被颠覆的,只要你能拿出证据来,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都愿意接受。
邓小平在英文版《邓小平文集》出版的序言中,就坦诚地写道:“我同意照讲话时的样子全文编入文集,不做任何改动。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前进了,那有什么不好呢?”这就是一种科学性的开放态度。
2、建设性
科学的追求无极限,我们阅读,也不应该追求极致的科学性,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极致的科学性。我们应该朝着科学性的方向努力追求,但不应该苛责完美。
在科学性之外,我们需要关注评判书籍的另外一个角度,叫做建设性。所谓建设性是指,人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不会有感悟和启发。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带着一份使命发行的,它想要传播某种新理念,解决某个问题,提供某个方法。看一本书是否是否具有建设性,可以看它是否具有以下三者之一:
一,是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二,是否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三,是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动力和改变,三者有一,我们就可以说这本书具有建设性。同时,我们评判一本书是否对自己有真正的效用,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例如,稻盛和夫的《活法》,对我而言就是一本有意义、给我带来动力和改变的书籍,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让我从挫折和打击中恢复斗志,积极、认真、努力地对待生活与工作。所以,《活法》对我而言,就是极有效用的,是一本上好的人生之书。
又例如,熊谷正寿的《记事本圆梦计划》,这本书没有赋予我生活新的意义,但是他教授了我一套简单、易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让我每天都有强烈的动力去追求梦想,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正向的改变,这也是一本对我有效用的、极具建设性的书籍。
二、应该读什么领域的书籍
从对自我和未来认识的清晰度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迷茫无措的人,一类是职业目标明确的人。
1、对于迷茫的人
需要按照科学性和建设性的标准对各门类的书籍开展随机漫步式的广泛的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省思、认知自我。
你对哪一个领域的书最有热情,比一般人学得快,即便别人觉得枯燥乏味,即便自己学得很痛苦,也愿意迎难而上,享受这种挑战的过程?一旦你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就要特别留意,并做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例如,一般人读财务报表很痛苦,可是巴菲特却认为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所以他天天都会读各类公司的财报,这让他看公司很准,投资也做得很好。
我的硕士导师,是一个对微电子方面的书籍特别着迷的人,她看《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和半导体领域的科学论文时,总是特别投入。尽管她也常常遇到许多费解的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和科学难题,但这些困难都是她的兴奋剂,她享受着这种攻坚克难的挑战感、成长感和成就感。
我就非常讨厌阅读《半导体物理器件》之类的专业书籍,所以,我跟在我导师后面,总是非常痛苦。看这类书籍时,我常常会神游九天。虽然我本科学的物理学,硕士读的微电子,至今,我也不具备专业的半导体物理器件的理论功底。
毕业后,我很迷茫,经历了几年的随机漫步式的阅读。我读了金融学、互联网思维、管理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比物理和微电子更吸引我。在这些门类中,管理学是最让我着迷的,而在管理学中,我又对微观的个人管理兴趣最浓厚,领悟力最强,学得最快。我能将各个学科的理论都与个人管理联系起来,这就是我天赋所在的领域。
我是藉由阅读,重新思考自我,重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行动和改变,实现穿越迷茫,明确人生目标的。我相信这是一个可复制的方式。
2、对于职业目标明确的人
最有效的阅读,自然是围绕职业或事业发展,以目标为出发点,思考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提升哪些技能和素养,补充哪些知识?哪些书籍或课程是这些知识、技能、素养的最佳载体?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读了马上用,知行合一,效果最佳。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拿出至少20%的时间,开展随机漫步式的、不带目的和功利性的阅读。因为,我们的认知和思维边界始终存在,我们经常会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增长哪些见识,拓展哪些思维和能力。如果只做功利性阅读,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次。
阅读之路需要通向无知,知道无知,进而打破无知,就是进步。如果你偶遇一本书,突然大吃一惊,觉得书里的东西自己从未听说过,观点非常新颖,彻底颠覆了自己的认知,此时,你更应该对这本书认真以待。
三、具体如何选书
1、请大咖推荐,发挥大咖整理的书单的效用
选书的一大捷径,就是请相关领域的牛人,推荐他读过的这个领域的最经典的书籍。然后由这些经典的书籍出发,延伸阅读里面推荐、引用、参考的好书。
在我做随机漫步的阅读的日子里,我就是从一份大咖精心制作的《书单》出发,这本书单涉及17个门类,700本书籍。我会从每个门类中挑选几本开展阅读。书海浩瀚,有个很腻害的前辈帮你做个一轮筛选和把关,并分类放置,确实省了不少选书的力气,也降低了读到坏书、浪费时间的概率。
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由经典书籍出发开展的延伸阅读,我们会渐渐建立自己的书单和选书标准。
2、如何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好书?
第一,是看这本书的出版社和出版机构。
每年待出版的书千千万万,好的出版社和出版机构都会对书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
第二,看作者背景,和写作时长。
作者是一本书水平高低的最佳背书,例如德鲁克是管理学之父,他的管理学书籍,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自然是精品中的经典,而杰克.韦尔奇的书籍则应是实干型企业家的管理必读。
同时,我也会看作者花了多长时间来写作这本书,例如傅高义专业研究东亚社会的哈佛教授,被誉为中国通,他从70岁~80岁,花了10年时间写作了《邓小平时代》,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上层之作。相较之下,吴晓波每年至少出一本书,质量好坏、水平高下立判。
第三,看推荐人。
许多新作者,并不出名,但也有可能出好书,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权威的人为他做推荐,为他背书,会增加书籍的知名度。推荐人也是一种筛选机制,大咖都会顾虑自己的名声,不轻易推荐。
第四,看内容。
运用检视阅读法,快速浏览,并思考:
这本书的类型是什么?主旨观念是什么?它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了怎样的逻辑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论证过程有没有科学性?理念和方法是否具有建设性?书籍气质、文风、文采如何?语言是否具有可读性?
如果你的回答,大部分都是肯定的,那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阅读。
以上就是我对好书的标准,以及读什么领域的书,具体如何选出一本好书的看法。
具体书该如何怎样读呢?
欢迎关注我,明天我会继续书写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