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辗转颠簸近30个小时,我来到了牛津郡,几十年来,牛津在我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想到这会儿,我离他这么近。

(上图)牛津北门——圣米迦勒堂(St Michael at the North Gate)是英国牛津中心区的一座教堂,建于1000–1050年,牛津最古老的建筑物,塔楼为撒克逊风格。也是目前牛津的城市教堂,是牛津市长礼拜之地。####
之一,旅途劳顿
登上维珍航空的航班就一直期盼着和儿子的会面。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在12000米高空以800+公里/小时速度飞向10000多公里的远方——伦敦希斯罗机场。

一路吃喝睡,飞行了12小时后,终于接近目的地,俯瞰伦敦,近郊的高速公路是波浪线条——

机翼上方是泰晤士河——

沿着泰晤士河畔,依稀可见伦敦塔和伦敦塔桥、大哥大楼、碎片大厦。。。直到伦敦眼等地标建筑——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下午4点,飞机落地伦敦希斯罗,接地气了——

不忘空管人本性,看到塔台就亲切——

来到海关UK BORDER,不是旅游旺季,所以没多少人排队,很快就轮到我了。今年5月英国取消了入境卡填写单,麻烦来啦。去年将入境卡交给海关人员,留下生理信息就可以了,不需要多少语言交流就能顺利通过。可是这会儿海关人员balabala说了一大通,我担心交流不畅引起误会,索性摊开两手听不懂不知道。海关人员(一位黑人女士)大声说着什么,我听到了translate,后面正排队的一位阳光女孩走上前来为我们做起了翻译(后经询问得知她就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问哪个航班过来的,来英国干啥?从中国哪里来,在英国待多久,为什么待那么长时间?我如实回答了,然后她说,你不用担心,你来到英国的理由很充足,你是正当的,只是需要你等待一会儿,我们需要点时间。她反复说着Don't Worry!同时很快的为做翻译的女孩办完了过关手续后,便让我坐在等待区休息一下(听到了Take a rest),然后她进入了里面的工作室,10分钟不到她让我过去,把护照递给我通关了。啊啊,我松了一口气!出来取了托运行李,出口到座椅处坐等儿子。此刻儿子出差回程,正从盖特威克机场赶过来。大约半小时后,儿子来到我面前,哈哈哈,头发咋那么长?
休息并聊了一会儿,儿子带着我走地下通道再电梯上到地面,到达长途公交车站,乘上了去往牛津的大巴。一路上天色黑了下来,儿子balabala讲个不停,话真多,1个半小时后到达牛津,长途车站旁边有个儿子经常光顾的中餐馆,我们在那里吃了麻辣鸡煲,牛津的夜很冷,我裹紧羽绒服,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儿子的小窝。
之二,居室清扫
今年7月份儿子跳槽到了牛津大学做研究。想当年,在鼓励并支持儿子继续奋斗攻读博士学位时,压根没想到他能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拿到学位后,先是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工作1年半,随后来到牛津(2年的工作签)。这里大环境很好,和谐、宽松、自在、逍遥、没有压力、不焦虑,真是春暖花开,岁月静好!看到儿子有了“用武之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擅长的事,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且生活轻松快乐,很欣慰!
儿子的小窝温暖舒适。牛津的房租比拉夫堡贵很多,加上房产税和水电气费网络费超过他月薪一半多了。但是这套房子可以住2-3人(在英国所租住的房子能够住几个人是有规定的),所以我这次不需要另外租房,可以和儿子住一起了,很有安全感。儿子每月打扫一次卫生,宅男所做自然入不了法眼。先是跑超市买买买,和儿子一个下午连续跑了2趟超市,市区内中国超市龙华莊和英国大型超市Tesco,买了米面油盐酱糖各种调料等,还有肉肉蔬菜水果,然后各种擦洗打扫整理,拆洗床单被套衣物等并用电暖器烘干,十几天下来生活终于上了正轨。
之三,城区掠影
在前往闹市区超市买买买之余,抽空在牛津最繁华热闹的城区转悠。这个室内集市存在了几百年,有几个出口通往高街,看似琳琅满目,实则都不是国人的菜——




Covered Market是十八世纪政府为了整治街边众多无序脏乱的摊铺,在高街highstreet入口搭建起20个屠夫肉铺的市场,发展为牛津人的厨房和生活情趣体验场。西西里香肠、传统馅饼、手工巧克力、各种奶酪、新鲜蔬果及禽肉汇聚在这里。还有英伦拷花皮鞋、新潮T恤等。####
路边看到这个小型博物馆,建筑比较古老,进去转了转,感兴趣的东西不多——



他其实是牛津市政厅所在。一楼的几间房作为博物馆展厅,规模不大,东西不多。
街头的中国元素——

随意转到一个小型广场,纪念碑上不知道记录了啥,好多只鸽子飞来栖息,不怕人,自由散漫——


看到这个教堂比较古老——


路边的老先生老太太都很儒雅,穿着简朴皮鞋锃亮——


卡尔法克斯塔——


卡尔法克斯钟塔——是牛津最繁华最嘈杂的地方,四条道路在这里交会,Carfax就是由拉丁语quadrifurcus(四岔路口)一词演变而来。
如果留意观察还会发现,牛津的商业区和学院区之间有一条不明显的分界线,而卡尔法克斯钟塔就在边界上——14世纪大学师生和市民的混战就发生在这里。
卡尔法克斯钟塔是圣马丁教堂仅存的遗迹。圣马丁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在几个世纪中一直是牛津的宗教中心,伊莉莎白一世曾亲临此地举行宗教仪式。但在19世纪道路不断扩建的过程中,教堂、喷泉先后被拆除,只有钟塔留了下来。####
之四,生活在此处
今天,秋高气爽,天气晴朗,阳光正好,景色正美。秋天是个怀旧的季节,牛津的秋天带着寒气,街道两边是古老的建筑,上千年的历史不仅记录在文学作品、画作、照片和地图之中,更渗透在牛津日常生活的无数细节里。
在城中随意走走,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墙壁、小巷之中都可以发现各种来自过去不同时期的遗迹。

乘坐公交车在市区内下车,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这座圣.米迦勒教堂,他是牛津郡的北大门,类似于中国的古城墙。
教堂边的十字路口处,有位艺人弹着电子合成器,在古老的城墙下用现代的电子合成器弹奏现代音乐,反差太大了,倒不失为一种牛津气质。

从另一条路上再一次看到了这个漂亮的尖顶教堂,前面有照片,那天第一次看到就拍摄过了,今天再拍一个正面的——

在我不经意间走到马路中间寻找拍摄角度时,路边行人跑过来拍拍我的肩:Sorry!他示意我身后有一辆车,正在安静的等待我,我很不好意思的让开了。
在google导航寻找大型的Sainsbury's超市时,引导我又一次来到了这个广场,这些鸽子太可爱了——



在广场边上有座大型的购物中心Westgate,Sainsbury’s超市就在这里面。兴许是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一位中国导游高举着导游牌走过,后面跟着一溜国人,说着我们的母语,真是“他乡遇故人”的感觉啊!不是旅游旺季,所以今天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2波旅游团队,都是国内来的。
超市转悠一圈,拎着一大袋沉重的食物从另一条路走回来,寻找回镇上的公交车,又走到了高街的十字路口,看到了这个古老的建筑和远处的圆顶教堂——

十字路口是高街的入口,另一边是卡尔法克斯钟塔——


沿着钟塔右边那条路往北走,约2-3百米就是圣.米迦勒教堂,牛津的北大门,附近就有公交车去我们居住的镇上。
转悠了几次,今天总算弄清楚了方向,这一块地算是熟悉了。
之五,岁月静好
来到另一个国度,讲的是另一种语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虽说在跟着APP坚持每天练习英文口语,但是面对真人所说的英文,不是按照固定的你所熟知的方式对话,所以有点懵有点嚯,根本不知道对方说的是啥。可还是要逼自己一把,坚持出去和人交流,在公交车站遇见老太太问声好,再多说一句天气真好,至于她说啥都OK、YES。上了公交车多问一句司机是去夏天小镇吗?超市里问一下小哥你能告诉我盐(salt)放在哪里吗?结账时,终于听懂老太太问:Do you want it?这样的简单句。

这里安静极了,美丽极了,有几次累到了,一觉醒来周围一点声音都没有,有浑然不知身居何处的“迷惘”。
一栋栋独立的红砖house,一样的设计却每户都不相同。刚开始几次,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公交车乘过了头又坐回来,来回几次不知道走哪里拐弯。儿子刚开始不习惯带餐忘了带筷子、忘了带餐盒,我送过去,一次早下了一站,另一次坐过站了乘到了市区,幸好儿子给我买了公交季卡(£150),上车刷卡就可以了。
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整理清扫得很干净。上周有人清洗外窗,弄得窗子外面的玻璃明亮清洁干净,我不好意思了,把窗子里面的玻璃和窗台也擦拭了好几遍。今天上午有人在楼道里打扫卫生,擦拭干净了我们家的大门,还有楼道的邮箱,给楼道地毯吸尘什么的,弄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中午我们出家门时看到楼道的地毯非常干净整洁,外面院子里有人正在用工程机械开挖、不知道做啥工程,下午回来时看到弄得整整齐齐,周围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多余的泥巴在地上和院子里的路上——

仅仅十几天,看到了这么多的不一样。牛津的魅力绝不仅仅像我描述的这般浅薄,也不像照片中的这么直白,她的魅力需要细细品味,待日后有时间再好好转转那些著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