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历史照进现实是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我经常迷失在史书与现实的衔接中,看不到所读之书照进现实的意义和指导作用。早上起床刷了几条北京大火和新建村清退的新闻,甚是难过。翻到了九月份阅读《海与帝国》时的笔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而且所有的世界各不相同.无论是一位水手的世界还是一位航海水手的世界,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所谓历史不是the world的历史,而是无数个人的worlds 互相共鸣、互相较量,这是历史所必须写出的内容。”
人和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但是无数个人造成的世界成就了历史。北京也许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和现在,另一个历史却是一群“外来人”的悲伤记忆。从后世者的历史眼光看待,他们的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在“当时”历史的语境下,他们却不得不面临迁徙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迁移的运动,开图拓荒发展南方经济的作用。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传统使得自发移民较少,组织移民也不容易。历朝政府也不得不用强制手段迁入罪犯或身份低下的民众,或者利用天灾的机会遣送流民。比如说,秦朝就曾经将大批“山东迁虏”即六国的俘虏迁往蜀地。又曾将“天下有罪谪吏民”迁入今浙江绍兴一带越人聚居的地区。在王朝的扩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逆向的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即将被占领地区的非汉族人口全部或部分迁往中原或其他便于控制的地区,如西汉曾将现在浙江南部和福建的越人迁到江淮之间,而不是安置在与之毗邻的会稽等郡,就是出于便于控制的目的。有时候移民也出于政府的军事和经济目的。如清朝的迁海政策则将沿海居民往陆地迁移,多少百姓苦于生计,流离失所。
今天当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迁海令“、移民史的时候,也许只是简单几个汉字,孰不知背后凝结了多少百姓的心酸泪,最后却只成为历史书上的一笔。如果我们认同历史上每个群体、每个人的价值,历史书写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在豆瓣读到维舟的两段广播,也再一次让我审视”历史照进现实“的一个含义:
”“控制人口”虽是新说法,但就城市管理而言可能是旧传统,不如重温下历史:中国的“城市”有两个源头,商业市集以及比之更早更具主导性的政治性城郡。后者虽然也逐渐具有多功能化,但其根本隐喻不是人群汇聚的市场,而是森严的王公堡垒。“
”满清入关,内城安置旗人,1648年将原居内城的汉人不论何种身份,一律迁往外城。内城禁止演戏娱乐,戏班均在外城生活;内城仅留寺庙,但也禁止留烧香汉人过夜。外地来京人员不得留宿内城,只能住前门之外,南城因此形成了前门大栅栏、鲜鱼口、琉璃厂等商业区。这一制度直至晚清才发生动摇。 “
2、头发头发政治史
明清两朝关于蓄留头发都产生过大事件,明朝末年海边的居民出于生计剃成了日本人的发型,成为了与明朝对抗的倭寇,有官兵甚至把头发稀少的人抓来,称其是倭寇来邀功,发型成为了决定生死的大事;明末清初剃头发留辫子,义人士人就义,发型成为表忠心投诚的象征;乾隆盛世,《叫魂》里传言巫师会通过头发控制人,引起了大恐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既是与身俱来的象征,又是个人内心的外在体现。从身体的规训到精神的教化,我们无不裹挟在时代的潮流中。
3、航海世界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彰显出航海技术的先进性,大国海盗在东海、南海的扬帆起航,更是增添了航海世界的热闹。在不被重视的商业链条中,海洋被开拓,世界性的海洋贸易在开展,无法在明朝生存的人,转向海上谋求生计,在海运繁荣的年代,走私贸易兴盛,无论是福建的月港,还是澳门,都曾是海商开拓又占领的地盘,海边的人们享受着海上的利益回馈。遍布天下的徽商中,走出了大海盗王直,郑成功也差点称霸海上世界。但是没有纳入王朝体系中的海上贸易,最终被王朝倾覆。王朝被未把经济重心放在海上世界,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双面夹攻的海商们无法完成经济运行的转型。迁界令的推行,中国与海上世界的繁荣失之交臂。可惜了一段波涛汹涌精彩纷呈的航海故事。
4、何为中国
《宅兹中国,何为中国--中国涵义的演变》是暑假时我在Live读书会的主题。历史是动态推进的,中国的概念也是不断演变的。了解中国的概念有助于在阅读开拓思维。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在近代也发展成为我们祖国的代名词,具有了民族意义。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疆域版图是在不断地变化,一些地区曾经归属于历代王朝,有些则保持着羁縻和进贡的关系而已,当他们最终纳入到王朝的政权中,也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有些游牧民族在不断南下学习了农业文化,也统一和巩固了北方,并且也认为自己是中国,为王朝统一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中国最大版图是以清王朝1759-1840年间的疆域为准。王朝兴衰,民族融合,造就了文化上、地理上的中国概念。
5、读史体会
这半年通读完的历史作品包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谈社《明清时代海与帝国》、葛建雄《普天之下》。未通读完的有吕思勉《中国通史》、孔飞力《叫魂》、钱穆《国史新论》,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政治生态-大明万历初年的徽州丝绢案纷争》也零零散散读过一些历史小说。总体来说,打卡数量也不足,有时候没有感悟甚至不小心跳过了打卡。阅读记录不清晰,导致无法形成更加体系化的体会。
读史要抽丝剥茧,史料比对、观点证明,有时候就像侦探一样用史料的蛛丝马迹拼凑成一个历史的真相。但不得马虎的地方是,史料要真实、有用,观点要多方比对证明才行。这是对于习惯碎片化阅读、结论示吸收的我一个重要的提醒。
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呢?保持阅读的视野,几千来的历史有太多相似之处,问题及对策、对策的好坏有些已经过历史检验。多思考,才能不被误导,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