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一个残忍的季节。爱略特说。
前年此时,在朋友圈里看到女友感叹:“开始怀疑人生了。”她有个小升初的娃。
我安慰她,她回复:“明年你就可以亲身经历这段人生黯然的时光了。”彼时我家有个四年级的娃。
去年此时,我的娃小升初,亲生经历了这段“黯然的时光”,内心确实有过迷茫焦虑恐慌,在孩子面前却装作淡定自如稳操胜券。
是的,在魔都,每年四五月份是小升初家长极为紧张纠结的日子,在等录取的消息,电话或是短信通知。
这段时间的小升初家长容易激动得作诗,有诗作证:“清明时节雨纷纷,小升初家长心如焚。”
所以,这一天,我百感交集地泪奔了,在观赏印度片《起跑线》的时候。这片子上映时间真是好呀,4月4日,各就各位!
发现没?中国的教育问题,被印度导演拍出来了,整部影片悲喜交集,笑中有泪,泪后有思考。影片在喜剧般的冲突下揭示了严肃沉重的教育问题,以及现实的无奈,结局美好又意味深长。
《起跑线》讲述了印度一对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良好的教育,千方百计地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拉吉爱妻子和女儿,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搬出月光集市告别热情的邻居;参加培训熬夜排队,四处找关系甚至试图贿赂私立学校校长;受到顾问的点拨搬到贫民窟.......当看到为了他的学费,邻居希亚姆拿着生命撞车碰瓷骗取学费,自己儿子却失去名额之后,拉吉懊悔地说:“是我们偷走了他的名额。”
这是一部印度喜剧,接二连三的冲突,令人啼笑皆非,却道出了一个严峻的教育话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中国家长的口号。相信幼升小,小升初的家长看了,都会感同身受,每个人都能在拉吉夫妇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经历何尝不是我们的经历呢?
1.公办还是私立,这是一个问题
影片一开始,拉吉是质疑让女儿上名校的,他对妻子说:“读公立学校就好啦,我们当时也是从公立学校出来的,现在不也过得不错吗?”
妻子米图则非常激动地表示:“很不错是不够的,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很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 她觉得正是因为在公立学校里没有好的教育,才成了中产阶级,好的私立学校都有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在魔都,流传着一段话:幼儿园小学初中读私立,才有可能考进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就表示可以考进985、211了,进入985、211,毕业后工作好找,企业招生打出广告只招收985、211的毕业生......” 这句话我听了无数遍,当时我的女儿还在读小学,2017年她上了预初六年级。
观看《起跑线》的时候,每当米图以神经质的语速非常夸张地担心女儿的未来时,这段话就在我脑海里闪现,不禁赞叹这位印度导演太厉害,拍出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家长们的心声。
去年女儿小升初时,同班一位同学收到了公办学校特长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父母在等待私立学校的消息,百般纠结之后放弃公办学校,而找关系的私立学校也没有录取她,最后学籍,只好暂时落入大家都不愿意去的一所对口分配的公办中学。
当然,家长绝对不愿意去这样的学校,又千方百计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借读……
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可怜天下父母心!若不是亲耳所听,谁会相信小升初家长会这样说:“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现实比电影更加真实和残酷。
2.原来我们都一样,排队等候报名表
观影至此,我有些哽咽,去年的种种浮现在眼前,仿佛前尘往事再现,怎能不感慨万分。
拉吉和米图,一心想要女儿进最好的学校,他们的第一目标就是区域排名第一的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幼儿园。
可你得先填入学表格,要足够幸运的话才有入学面试的机会,之后还要参加考试:英文、数学、游泳、礼仪、画画、音乐,样样得会。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亲身经历过,我排过队,为避免早高峰,五点半起床,6点半赶到目标学校,已经一里多长的队伍,拐了几个弯,依次排好队,家长们彼此目光对视后,或淡漠回避,或相视微笑,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一次亲眼所见,区排名在前的公立学校门口,一位母亲忘记带学籍卡不让进门,失声痛哭下跪恳求入校参加“海选”……
呜呼哀哉~
影片里,希亚姆的儿子西汉没有被抽到,当西汉说:“爸爸,我没有被选上,是我非常不幸运吗?”希亚姆回答:“没有,不是我们不幸运,这只是学校的不幸。
现实中,女儿几次网络报名海选,我们都得到了学校诗意的统一回复:“您的孩子很优秀,抱歉我们沧海遗珠。”他们说的是官话,作为母亲,我觉得是实话。
3.英语很重要,的确很重要
一生身名牌穿在身。影片中这段场景夸张反讽,令人捧腹大笑,却不禁玩味思索。
拉吉和米图为女儿入学搬到富人区,邻居们因为他们之前来自“月光集市”,不让自家的小孩跟皮雅玩耍。
拉吉在面试的时候,因为英语不好搞得错误百出,米图很是尴尬。
影片里,米图说:“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我看到的现实是:在魔都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身份。
亲耳听见有人拽着英文单词说了一句:“中午我就不和你吃lunch了,吃得太多,晚上我就不能去dating了。”
小学如果不考取英语3E证书,私立学校基本无望。第一次我带女儿去考3E的时候,适逢中雨,开车好不容易赶到,门口车辆拥挤无法停车,焦急万分之时,车窗外有人说:“你怎么就一个人来,人家都是俩人来,一人开车送来再去找停车位,一人将孩子送进考场。” 原来如此,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呀。
千回百转停好车后,跑到考场,晚了20分钟,一狠心一跺脚:“宝贝,不就3E吗,咱不考了好吧,吃甜品去。”
记得那时,我俩在雨中,走进甜品店,只想让甜品安抚我受伤的湿答答的小心脏。
不知如今3E取消了没?还是变脸成为其它形式的英语考试,不得而知。
4.孩子对你们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是父母的命根子。
当然对于私立学校也很重要。当拉吉要求校长撤回女儿的就读资格,改为邻居的儿子时,校长说:“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从中受益什么?”
我想起了曾经与一位私立小学校长的对话,他说:“我们学校并不缺钱。”当时我目瞪口呆,旋即点头称是,那是当然。
拉吉说:“教育已经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变成了生意。我要向社会提出这个问题。”
校长回答:“你去跟谁说呢?媒体吗?政客吗?警方吗?他们的孩子都在本校读书。”
拉吉无言以对。他去了礼堂,在孩子们表演完毕,他义正言辞道:“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在这里上学不是在帮他们,实际上,是他们在帮你们。”
谁在帮谁?这段话道尽了不忍直视的社会现状。回顾过去种种,都是心酸的浪漫。
实际上可能会有着像拉吉那样的人敢于站出来,但最终都像那个试图鼓掌,站起来的女人和男人一样,被身旁的另一只手劝下,继续沉默,为了孩子而随着大多数人追逐着高等学府的梦想。
5.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电影里妙趣横生地种种,仿佛都是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还心有余悸,散场之后沉思许久。
对于社会庞大的系统法则,个体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可是在历经现实生活的小升初之后,我越来越明白,最好的学区房是书房。
公立私立不重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都要知书达礼有爱心,有理想有担当。
孩子的起跑线,来自父母,父母的起跑线,来自祖父母,祖父母的起跑线,来自祖辈的荫德庇佑。
简言之,教育不是十年树木的事情,而是百年树人的伟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起跑线》最后的结局理想化,可也掷地有声:贫者有善心,富者有仁义,这是一个好人的起跑线,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