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经典之作,从诞生之日就被无数人品鉴。我们读《边城》,品鉴文字的诗情画意,品鉴风俗的淳朴有趣,品鉴感情的真挚动人。接着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进沈从文更丰富的文字世界和坎坷人生,比较《边城》和《祝福》,走进同时代散文。
这本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如散文般娓娓道来。大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帮助自己提升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
一、资源与方法:
除了购买纸质书籍,大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腾讯视频:《品读》20110610《边城》沈从文;大鱼语文课堂,名著欣赏《边城》
2.B站上有许多相关赏析的视频。
《边城》电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7411H7WC?from=search&seid=12400235635481493055
沈从文与《边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J411D7Sc?from=search&seid=12400235635481493055
3.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3589987/(免费听这本书
《边城》里的端午节: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3048185/189442466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南大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3048185/280776062
沈从文:人间值得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037236/193086477
4.微信公众号:大量赏析类文章
5.APP“藏书馆”免费读电子书
6.网站:温儒敏讲《边城》http://www.yuwen.net/sc/28859.htm
二、范例和成果
1.https://www.jianshu.com/p/dda6f7f4f9ec简书
2.https://user.qzone.qq.com/1737211829/infocenter扣扣相册
3.王瑜伽老师讲《边城》,获得四川省第一名
名著《边城》导读
来自:微信公众号 楚门语文语文论坛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故事梗概
《边城》讲述了湘西边境叫茶峒的小山城内一个美丽的女孩翠翠的悲凉爱情故事。
读完全书,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书中的纯净朴素美。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雕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在这平淡之中,就将人带入一个恬静古朴的湘西山城美好和谐的画面中——在小溪边,一座白色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中一位老人带着女孩和一条黄狗在溪边撑着小船摆渡。这看似美好温馨的画面却为边城中一段爱情故事埋下了暗暗的忧伤。书中主要讲了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而翠翠爱着的却是傩送,天保知道实情后主动退出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爱着翠翠,却因哥哥的死而深感愧疚,加之对老船夫有误会,在痛苦中离家远走。留翠翠一人承受着变故等着那个也与会回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人。边城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却也最终以悲剧收场。翠翠的纯真,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天保对爱情的退让,傩送对亲情的看重,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素朴之善,然而这些善却处处显得不凑巧,也最终善也难逃悲剧的产生。老船夫死去,渡船漂走,白塔坍塌,傩送远走,翠翠陷入无尽孤独的等待,这些悲伤结局给了我们对美好幻想的猛然一击,让我们不禁面对现实轻叹,原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世俗的文化总是带给我们许多无奈。
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愿意追寻世间少有的那份充满淳朴纯净自然的“世外桃源”.
评论1:烟水清透,相得益彰
浑融一气的好小说,这不提了。
《边城》的情节与行文是浑融一体的,清澈温厚的情节,清澈温厚的字句。文情、文气与文笔相得益彰到这程度,极难得。比起其他故作清纯的小说,沈从文先生的清澈在于:他的小说并不回避悲剧,并不回避死亡(天保和爷爷的死去),也不回避妓女们的存在。他的清澈,是另创了一个质朴地接受一切、如实道来的语境。所以《边城》里的妓女和粗野水手,都比当下许多闺阁小说里满口伪文言的大小姐们干净得多。
而且,这小说使的虽是现代汉语,但气质是上接六朝烟水的。
有些小说家,是受过西方影响,但语句中间,亦然带纯粹中国语言味道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老舍先生。以及沈从文先生。
老舍先生的文字是北京口语的,而沈从文先生,带有一种,怎么说呢?中国古散文的字句质感。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句里,有种细腻的微妙语感。最好的两个字,一是逼,“翠色逼人而来”,一是“长养着”,非常质朴。这两句,带着中国传统诗歌炼字的味道了。
我以前开过个玩笑:我觉着鲁迅先生的字,不涉及吵架时,有点战国秦汉气,洪荒感,棱角苍翠。汪曾祺先生的字就是明文了,热闹许多。沈从文先生的字则比汪先生古许多,像东晋到刘宋时候的文字,热闹也热闹得古朴干净。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这末一句,他人写不出,真有六朝书信清谈的玄灵清透之感。
评论2: 永恒的诗意
《边城》中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地方特点上。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有人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眇。”的确,《边城》虽是现代文学作品,可字里行间又无一不显露着古典的诗歌美。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于“池塘生春草”的精巧?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这里拥有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满足自己的生活,正如《诗经》中的“适彼乐土”。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平,自然与宁静。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地方有了诗意,如何表达出来,这时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了。假若地方充满诗意,人物却肮脏卑鄙,那么这些诗意也会显得单薄甚至多此一举。沈从文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能容忍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有一丝龌龊与硝烟,于是《边城》中的人物便就此感染着诗意,共同创造着边城这一诗意的神话世界。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不忍凌辱的诗。就连她心中的爱也无不充满诗意,自从见到二老之后,便让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甚至摆渡也不时想起遇见二老的场景,挂念着,如桨下的水流哗哗而动,似“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到二老之后,故意装作不在意,其实心中怦然而动,又似“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还有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不收人的钱财,就是收了也将钱买些茶叶,砌茶让渡船人解渴解疲。他深深的关心着翠翠,希望她可以有个好的归宿,然后他自己才可安心的死去,这样充满人性的形象又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除此之外,《边城》中的其他人物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几些诗性,沈从文先生更是在文中明确写出二老具有“诗人性格”,什么是诗人性格?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二老土生土长于乡间,习于水性,染于山情,在自己的故乡安守乐土,从无大都市的天真幻想,对于爱情更是一如既往毫无邪念,这便是他的“诗人性格”。正是这种诗人性格,才造就了边城中的人性美,才吸引了翠翠那颗透明的心。
值得注意的还有《边城》中的妓女。沈从文并没有反映出她们的罪恶与淫乱,相反倒多了几分同情与欣慰。她们不唯财是首,也不水性扬花,更多的是“浑厚”,“感情真挚的,痴到无可形容”。作者在文中写到:“她们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从这里,不难读出这些妓女们的痴心与天真,她们越过道德的边境,走过爱的禁区,勇敢执着的天性,分明是一首风骨俱秀的诗。不欢快,不轻柔,却也像极了青山绿水,富含情愫。
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是至善的代表与象征。读完《边城》,感觉全文前后到处都浸染着清水,润了肌肤,湿了心田。这种水便是《边城》中又一诗性的代表了。沈从文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由此可见,作者在小说中无时不写水,也是极有寓意的。文中渡船、溪水、深潭、浪滩,宛然如一张淡抹素描的山水画,其中人物当然也因袭了山水一样的美。水的本质是流动、柔韧与包容,又兼之谦和、低下,却又极具韧性,这又何尝不是《边城》中人物真实写照呢?从翠翠到祖父,从二老到水手们,无一不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道理,《边城》山水环依,竹翠树郁,习惯都市习性的读者,又怎忍心说翠翠他们“不知”、“不仁”呢?
最后,我将《边城》中人物的生存形式也理解为一种诗意。《边城》描写的是一个乡村式的民间世界,其中的生活状态或者寂寞,或者落后,何以有一种诗意呢? “孤独”本身也是一个诗意十足的词汇,忍受不了孤独的诗人不算是个完整的诗人。沈从文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正是如此,农民在孤独中认识了自己,由此便派生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形式。一如《边城》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过节时欢乐,求爱时投入,对每件事都怀了不可言说的铭记。兴许,农民的记忆天生便有其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作品中翠翠对二老的记忆,兄弟二人对翠翠的钟情,以及祖父对翠翠母亲的难忘与妓女对水手的等待,都有一种人性的美丽与诗感。就连其中的求爱方式也是如此,《边城》中的爱没有世俗中的性爱,那里的爱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淳朴、山歌式的。文中二老夜晚唱歌给心上人听,难道不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吗?在那里,人们似乎有所不为,然而正是这种无为,才创造了简单与自然,才有了文中的“逍遥游”。《庄子》中“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出此中真义也。
但是,诗意又是否意味着一切皆是亮丽美好的呢?当然不是。诗意除却浑厚淳朴,自然也夹杂着一丝忧郁的感伤。只有这样,才算是完全的诗意。倘若全文都是欢快亮丽的,那就不是诗意,而是唱赞歌了。《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翠翠父母的爱情与死亡。自古爱与死便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为爱而死,向死而生,其中伤感自然有之。翠翠母亲是苗族人,父亲是汉族人,两人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暗示着苗汉文化的不对等与冲突。后来,祖父很担心翠翠也会走上和它母亲同样的道路,这在作品中时时感觉的到。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是孤独的,是惆怅的。读到这里,诗意中的忧伤呼之即出。然而,读者并不会感觉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中难言的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冀与向往。
中国是山水画之乡。读《边城》,不妨将它看成是一幅山水画,里面的风俗美,人情美,可一一细品。读久,便会怀上一种莫大的欢喜,仿佛吹着一支牧歌,在都市之外的桃花园里诗意地安居。
评论3:民俗画
读《边城》,我们无疑不会感到如同清风拂面,令人身心得以松弛的清新和自然。故事便在山水之中展开“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小山搜去,则只一里路就来到了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姑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清澈见底的白河,翠色逼人的两岸青山,掩映在桃杏花里的人家,都让读者在一开始便陷入作者编制的慢节奏的乡村生活里,仿佛是一副中国的水墨画,意境悠远绵长。
《边城》虽为一部小说,但带有浓厚的民俗志的色彩。小说中,作者用大量写实性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了湘西丰富绚烂的民俗文化。例如,介绍了端午节湘西的民俗“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画了一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皆可吃鱼吃肉……还有看划船“河边有熟人的,可到河边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水管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何种龙川以长潭某处做起点,以税关前做终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皆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够啊翘起,船身会有朱红颜色的长线……”以及傩送和翠翠见面的契机,赶鸭子“把绿头长颈的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等等不胜枚举,湘西的民俗文化展现了,《边城》中理想世界的人们的安居乐业,和人本质上的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正如汪曾祺所评边城一般,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而是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边城的写实性的语言风格与自然纯朴的人相辅相成,为我们展现了气韵生动,包孕天人的中国山水。
名家评论《边城》节选:
1.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潘旭澜《重读〈边城〉》)
4.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5.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6.《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抒情读后感2:
翠翠
对于生活你从不言,只是沉默随着运命转;对于摆渡你从未厌,自得其乐来回两岸返。
翠翠,不觉中你已长成年。多少人将你留恋,唯有他让你心儿乱,你却羞于把他见。
翠翠,你渡了多少人到彼岸,为何你还在江畔徘徊?可是在等着那人还?一胸柔情又有谁怜。翠翠,小屋上又扬起了晚炊烟,你不知还要等上多少天,感觉迎面的风淡淡,仰首天上的星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