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问未央 2025-03-2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星垂平野问未央》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墙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历经三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如昨。当人工智能如普罗米修斯之火照亮知识的原野时,有人担忧这将使人类停止发问。但回望文明长河,答案的积累从来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更深邃星空的显现。从屈子"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叩问,到量子计算机对宇宙本质的探索,人类始终在"已知"与"未知"的潮汐中,以永恒的诘问姿态摆渡文明的舟楫。

认知的本质是永恒的叩击而非完美的解答。海德格尔曾言:"追问乃思之虔诚。"雅典卫城斑驳的石柱间,苏格拉底用"产婆术"催生真理的过程,恰似春蚕吐丝般将问题织成智慧的锦缎。当伽利略的望远镜揭开银河的面纱,人们并未停止对宇宙边疆的想象,反而诞生了康德"头顶星空"的哲思。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如同敦煌藏经洞的典籍,既解开了历史的绳结,也系上了新的谜团。若将认知视为答案的堆积,就会陷入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永远困在追龟的怪圈里。

技术的浪潮在拓展而非填平认知的鸿沟。维特根斯坦警示:"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社交媒体打破信息孤岛的同时,却让群体性迷失在数据洪流中;基因剪刀剪断遗传枷锁的瞬间,伦理的藤蔓又悄然爬上科技的藩篱。这印证了帕斯卡尔当年的叹息:"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当阿尔法狗破解围棋的千古迷局,人类反而更执着于追问:胜负之外,是否还存在"神之一手"的至境?技术的每次突破都在为认知的版图添置新的坐标系。

文明的年轮在重构而非消解追问的范式。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自动驾驶面临道德困境时,古老的"子贡赎人"之辩在硅基芯片中复活;当量子纠缠颠覆经典物理时,庄周"蝴蝶梦"的寓言在实验室获得新生。就像《楚辞》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先民仰望的苍穹,在今人眼中已化作弦理论的多维宇宙。问题的形式随着认知革命不断嬗变,但其叩击真理的力度始终如屈子投江激起的浪涛,千年未息。

站在智能时代的云樯之下,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与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笃定交织成新的精神图谱。当我们在古籍馆中翻阅竹简,在实验室里观测量子,在算法中寻找诗意,分明看见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那采撷的动作不是终结的满足,而是追问者与天地对话的永恒姿态。文明的银河永远悬浮着未解之谜,恰如长江之水不会因涌入东海而停止奔涌,人类将在永恒的诘问中续写新的"天问"长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与破碎的自己和解 主题:探讨现代人在数字时代的孤独感,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实现内心的和解,在焦虑...
    流浪参谋阅读 734评论 0 1
  • ## 当童真叩击知识之门:一场来自教室的"天问"引发的教育沉思 今天,在手机屏幕的微光里,十六个跳跃的"为什么"如...
    青兰522阅读 25评论 0 0
  •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随笔||存在·虚无与意义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生命意义匮乏趋于空心化的时代...
    海滨公园阅读 1,742评论 3 6
  • 文/大龙 1 什么是哲学 在《谈真理》一文中,我就已经指出了哲学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分裂,对立,不一致。但,到底什...
    大龙_0415阅读 5,130评论 5 11
  • 一 男人在屏幕前看着闪烁的屏幕,摘下眼镜,揉了揉酸痛的鼻梁,就伏倒在桌面上睡前。他太过于劳累,且整天胡思乱想。头脑...
    科索耶夫阅读 2,999评论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