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了,稍微适应了一下后,预感到一大波assignment正在路上,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有闲暇写东西了(虽然最近也没怎么写→_→)。先记录一下头两周感受到的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课程表镇楼。
一般来说QUT一学期最多允许选四门课(unit),但最少三门。然而我这学期却得上五门课,因为雅思口语没达6.0,所以即便选了四门课,也还是再要上一门被强制安排的“专业沟通(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于是看着周围只有三门课的同学上完课还可以去浪,我只能乖乖在图书馆预习再复习。
虽说一学期只有三到四门课,和国内动辄七、八门相比有点少(加上体育、思政、通识),但是一周学习的时间却丝毫不少。从上面课程表可以看到,一门课每周除了讲课 lecture 外,还会有其他的辅导课或者练习课 tutorial、workshop、practice。
lecture就和国内的上课一样,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他们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lecture都是大班上课,从一百多人到三百多人的lecture都有,而国内一般只有思政和通识是大班上课,专业课都是四、五十人的较小班级上的。二是这里学校要求学生听lecture,老师也鼓励学生来听,但是却真的不是很关心你来不来的。这里每一堂lecture都会录下视频,放到QUT的学生系统上,学生可以网上观看。某个老师在第二周的lecture上就说由于班级规模很大,教室坐不下,原计划会每周会开两次lecture,但是看到这两次的教室都还有空位,网上也有80+视频播放的记录(就是说很多学生不来教室,而是在家看视频),所以可以一周只开一次课啦!相比之下,国内比较注重课堂出勤率。可能因为一来本来人比较少,若出现缺席的话一下就看出来了;二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途径,甚至还是唯一途径,而且有没有录视频,不来听课很容易造成挂科。
tutorial、workshop和practice都是支持lecture的课程。lecture是大班,由coordinator主持。其他的支持性课程则是小班教学,一般20来人,最多不超过30号人,由tutor主持。practice的内容很简单,就是练习一些硬技能,比如我的一门“统计建模”就是要练习R语言的使用(一种统计学使用的软件),形式和国内大学的实验课相似,老师在上面讲技能点,然后展示,学生在下面动手演练,有问题举手问老师。
至于tutorial和workshop的内容则相似,基本上都相当于习题课。也就是说lecture后发布一份wooksheet,实际上就是一份练习题,不过是更加综合的题,比如让学生上完看某一篇报道或者博客文章,然后用lecture上讲到的内容去分析并回答问题。tutorial和workshop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且学生的确应该积极主动,向老师提问,参加讨论,有时甚至是小班级内再组成几人小组讨论问题。在这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把lecture的内容消化吸收,同时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tutorial和workshop都比较注重出席,虽然就算不出席也奈何不了你,但是tutorial和workshop的价值都是很高的,不参加讨论的话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会很深刻,所以在期末考核中挺难拿到好成绩。至于tutorial和workshop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tutorial比较偏重理清概念的讨论,比如“信息系统建模”会讨论建模理论汇总各种各样的概念;workshop会比较偏重应用知识和理论去练习,但又不想practice一样去练习硬技能,一般是推导公式、代码审核。而且我看了一些课表,我的tutorial都是商学院和国际学院(基本就是教语言的)开的,workshop则是工程学院和理学院开的。估计他们的不同,随着课程深入开展,我才会有更多感受。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这门课有点不同,lecture和workshop都是较小班教学,大概四十多人,前者讲沟通理论,比如阅读理论、研究(research)理论、展示(presentation)理论、写作理论,后者更偏技能,比如怎样记笔记(note taking)、引用他人(citation)。tutorial则是带着我们去实践,第一次就是全部人做自我介绍,第二、第三次都是准备短的presentation,然后给反馈。估计是因为语言教学和其他科目不同吧。
就学制来对比的话,QUT和很多国外的大学一样,也是学分制,完全自主选课。也就是一开始时课表是空的,即便是专业要求必须上的课,也得自己去选。QUT是吧必修课打包成core unit,一选就是打包选了十几门。不过我是交换生,QUT让我随便选八门课,然后审核通过以后就可以了,没有core unit什么的选,但是课表上却自动出现了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实行学分制的大学给了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哪怕是同一门课也可以选择上那位老师的课,哪个时间段的课(所以我的周五是没课的)。而国内很多大学,包括母校广外都在开始完全学分制,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所以无法真正做到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决定一学期上多少门课,先上哪些课,上谁的课,上哪个时段的课。不过一想到QUT本科一年学费10000+澳元(AUD:RMB = 1 : 5.3),而广外本科一年不过五千到六千人民币,最贵的艺术专业也才10000元,信息管理专业一学年还只是4560元,我就觉得,自己应该还是占了便宜了。广外的改革也是刚起步嘛,希望越办越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