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辞职了,放弃了不错的挽留待遇,离开了满是机遇的上海,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件事情并没有告诉身边的太多人,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和几位尊重的前辈。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满是信任的掺杂进他们的阅历和想法,产生的化学生物学反映正好是自己需要的养料和灌溉。一箩筐有理有据的支持和点赞,又能让我背负力量前行很久。
身上这股强烈的“做自己”欲望多多少少跟徐沪生在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中描述他自己的样子很像。他写自己,写苦难,写感伤,写孤独,写未来。可他哪里知道,他写的“我”,就是那群有血有肉,有痛苦和悲伤,欢喜和雀跃的90后的每一个我的故事。
说句老实话,作为同是90后的男孩子,毕竟还是不太愿意看徐沪生的文字,太苦难,很悲情。他总是把痛苦的文字沾上大红的鲜血再在白纸上用力的书写。看完之后,掉进去,你跟着他一起伤心,一起难过。他又特别厚脸皮,从不避讳自己的家事,无论是父亲的病情,妈妈的工作,奶奶的近况,还是他那件已经穿了七年的蓝色大棉衣。看的时候心里就一直犯嘀咕,这个男人怎么这么傻呢,赤裸裸的站在读者面前真的好吗?你有笔,你可以粉饰,你可以删减,你可以侧重,可你为什么就要如此真实,如此把生活的不堪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花季的我们,本是迎着太阳奔跑,踩着草坪嬉戏。可偏偏正好,打个正着,遇到徐沪生这样糟心的文字,这样清高的写作者。可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你作践他,讽刺他,甚至不喜欢他之前,他已经在书里全部自我剖析地把自己由表及里的全写了个遍。他要说说他都替你在书中写出来了。于是,你的评价不值一文,甚至有点莫名其妙。面对这样“厚脸皮”的写作者,还是算了吧,歇着凉快。
就是这样一位写作者,不到一百斤,写作豁得出去,不要脸到极致,生活苦难连篇却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光里出了三本个人作品《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少年啊,前路漫漫》和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他说:“真正驱使自己不断往前奔跑的动力,应当来源于自身的澎湃激情,来源于想要改变现状的巨大渴求。”他在父亲生病的那几年,独自成长,缺爱前行。唯一对抗现实的武器就是让全年级眼红的成绩,参加奥赛,保送交大,入职名企,一切都是那么耀眼,那么顺其自然。那时的他脑子里只有如何撑起这个家,如何保全病重的父亲。硬撑的岁月是痛苦的,也是挣扎的,是迷茫的也是担当的。他用文字描述的一切实情却又是给读者真正力量的,因为这是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啊。
他过得这么苦,却这么努力。你凭什么怨声载道,凭什么孤独迷茫,凭什么嫌七嫌八。
还好,一切都过去了。还好,他越来越好了。租住在上海和奶奶、妈妈,辞职后做着自己喜欢的自由写作者,用才华养活着温暖的小家。此后,温暖,亲情,成长应该会在沪生的文字里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丰满吧,我猜。
在我心里沪生跟刘同特别像,刘同在文字里说自己的状态:“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靠写东西度过了太多的小无聊,伪伤感,假满足与真茫然。我在意细节,算敏感。但知道体谅,算善良。我说喜欢便是喜欢,我不想回答便是真的不知道如何作答。有时我佯装镇定或笑得开心,心里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停对抗,学着顺从,冷静旁观,终明白我们都不应该是别人世界的参与者,而是自己世界的建造者。”
两人一样,同样容易遭人作践,遭人非议,故事以“我”做引,喝下这碗热腾鸡汤,还好这碗汤补身、养胃、健脑。钱不白花,人不失望。
人在脆弱的时候喜欢怀念,回忆是一场大雨,有人在遗憾里丢了魂,有人在疲惫中独自嗨。怀念有多常态,心里就多孤独。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期待沪生第四部不一样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