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畅销书中,《曾国藩家书》为何能长期占据各个网站的销售榜首?这除了其家书内容有很深的人生哲理外,也和其文章的风格有关。
其实,曾国藩年轻时写的文章是“文理欠通”,可他为何能成为文章大家呢?靠两个字。
曾国藩成为文章大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曾国藩14岁的时候,就和父亲曾麟书一起踏入科举之路,开始步入科举制度中的第一步——考秀才。清朝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步骤:秀才、举人、进士。只有考中进士后,才能直接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公务员。
由于考秀才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非常艰难,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也并不顺利。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屡次名落孙山。
在曾国藩22岁的时候,他已经是第六次参加考秀才,而父亲曾麟书则是第十七次参加考试了。这一次,曾国藩和父亲都还考的不错,连过两关,非常轻松地考过了县试和府试,更让这对父子欣慰的是,在院试中,都发挥的不错。
可是,到院试发榜的这一天,仅仅只有父亲曾麟书的名字,曾国藩则再次落榜了。
更让曾国藩感到羞愧的是,他不仅落榜,自己的考卷还被公开出来了,而且,自己的文章上还被标上了“文理欠通”四个红色的大字!
看到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曾国藩虽然为父亲能考中而高兴,同时也为自己羞愧。每届考试结束的时候,主考官都会挑选几篇优秀文章和写得很差的文章进行点评,以给学子们一个学习的机会,而曾国藩的文章却是最差的一篇。
清朝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有严格规定,分为六个等级:一等为文理平通者;二等为文理亦通者;三等为文理略通者;四等为文理有疵者;五等为文理荒缪者;六等为文理不通者。
这也就是说,曾国藩写的文章最差。这对一个文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曾国藩后来也将此列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耻辱之一。
那么,曾国藩为何后来又成了当时清朝的文章大家了呢?总结起来就两个字:笨拙!
这次考试,让曾国藩看到了自己文章的不足,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这之前,曾国藩一心想考取功名,内心非常浮躁,总想自己的文章能一鸣惊人,没想到完全是自己自作多情,在别人的眼中根本是文理不通。
为此,曾国藩开始采取最笨拙的方法,即向唐宋八大家学习,无论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启、承、转、合等,都刻意去模仿,尤其是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写作思想,更是让曾国藩如醍醐灌顶。
为了提升写作的能力,曾国藩每日必作一篇文章,并从最初模仿韩愈的写作思路中,逐渐找到窍门,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章风格。
做了充分准备后,曾国藩第七次参加考秀才,非常轻松地考中,并一鼓作气,在参加第二年的乡试,考中了举人。
后来,虽然曾国藩在考进士的过程中,也是第三次才考中,但此时的他,写文章不仅快速,而且还写得非常严谨和有气势,并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儒,文章名满天下。
从曾国藩写文章的实践经验来看,其实,只要有“笨拙”精神,无做什么事情,都能事半功倍。后来,曾国藩入朝为官后,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同样靠“笨拙”精神,总结出了自己的为官绝学——升迁有道,并不断获得升迁,成为一代名臣。
曾国藩的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