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社会现象,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幸受害,你要想诉求正义。此时恐怕你要先确保一个前提——完美!
你是个完美的人吗?
你完美,你可以伸冤可以上诉可以追求正义可以沉冤得雪。
你不完美,你受到的一切都是因为你活该是你的问题你不配。
而立下这个规矩的人有个不错的身份。叫,群众演员。
▼
某天你背着包搭乘地铁,要去某个地方。
没多久你发现背包拉链拉开,钱包不见了。
你大喊,“有没有人看见我的钱包,我的钱包被偷了!”
其实你也知道,拥挤的人群,谁都有可能,谁都没有可能。
寻找目击者,这原本就是一件心存侥幸的事儿。
或许抱着一丝希望,祈祷有人看到是谁顺走了钱包,并暗示你。
不过,人群中的声音,好像通常是这样的。
“哎呀,这个小姑娘怎么这么不小心!”
“谁让你包没有背在身前的?”
“没把包包看好,这下被偷了吧。”
这个时候,谁是小偷好像已经不重要。
——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味道。一种质问!
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
你是责任方!你活该被偷!让你不小心!
因为你的粗心没有把包背在胸前所以才让小偷有机可乘给了他这个机会顺走你的钱包。
都怪你!
因为你自身存在瑕疵。
所以,你才是那个需要谴责的对象!
而偷钱包的小偷,此时反而已经被大家忽略了。
“光明正大”的从群众视线中逃脱开。
你很无奈,仿佛受到了二次伤害。
因为你粗心大意,因为你,不,够,“完,美”。
▼
恐怕那个因为一场火灾失去三个孩子和妻子的老林家也是如此吧。
大概或许就是因为他不完美!
当林爸爸质疑小区消防安全,“正义群演”带着光环完美现身。
“消防保安那么辛苦冒着生命危险为你灭火抢救,你不送面旌旗也就算了,居然还责怪物业?”
“这么多人家,怎么就你家的保姆想放火烧了你全家呀?”
“别人家怎么没事儿啊,好好的呢!”
“你们家三个孩子,该不会是超生了吧?”
“你该不会是因为搞外遇被发现了吧?”
事情还没有缕清,他就被“杀死”第二次了。
从哀悼亡者安抚生者转移为谴责受害者!
群演拿着放大镜盯住受害人林爸爸,执着地要从其身上窥视出一丁点儿“瑕疵”,而不是该捉拿的罪犯或者嫌疑人。
但凡他全身上下有一点背景不良、有灰色收入、人格问题的,他大概就是那个活该倒霉的人!
这个社会现象变成:当你受害,首先你必须完美!才有可能被拯救!
你必须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瑕疵没有任何黑历史,你可能甚至不能抽烟喝酒!
否则,群演立马名正言顺的站在道德至高点,合理谴责你!
有一千万个理由“证明”有问题的是你。
他们甚至可以完全诱导舆论,忽略你的初衷。
▼
就连至今尸骨未寒的苏先生也不能幸免。
除了一些就事论事的正常人,群演的口径更偏向于:
“长得不好看,还找美女啊。”
“人家美女怎么可能看上比她还矮的。太傻太天真了吧。”
“婚恋网站都是骗人的,傻了吧,还去注册!”
这个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
哪儿来这么多群演不肯领便当?
哪里来完美的世界?
——不存在!
哪里来完美的受害人?
——更加不存在!
▼
群演,你们可曾想过:
当你们极力、强行的推崇完美受害人,并对这个受害人的完美程度进行审查评估,其实就是,无形把受害人推向了被告,任其被人肉!
真相是什么你们已经完全不重视!而受害人!只是你们设立谈资的消遣罢了!
有姑娘穿着短裙被咸猪手了。
群演:“哎哟,没事干嘛穿这么短!不就是给人机会吗!”
▼
统统下去!领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