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教育的反思
文/余金秋
我第一次读克里夫顿•弗迪曼的《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里提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时,就羡慕不已。他是在14岁时跟着比他大5岁的哥哥一起学的一个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哥哥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大概是从古希腊以后,上自史诗《贝奥武普》,下至史蒂文生的伟大文学发展史,从荷马开始,一直到威廉•詹姆斯,一星期读一本,对西方文学史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框架。他自己也说道,对于那样年纪的孩子,接触的东西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二年级新生,不论是学生物,还是学计算机,无论是学天文还是地里,都要选修一些通识课程。文学概论就是一门极为普通的课程。想想我读的大学,上来就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实在沉闷。
不仅如此,前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情,让我陷入沉思。中国传媒大学的“窝案”和中央音乐学院校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被免职的事件折射出了中国大学腐败的严重。虽然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很多领域,腐败已经是见怪不怪的问题,但是教育行业,特别是大学里的腐败,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在很多人的心里,大学仍然是接受教育最自由,最活跃,也是最神圣的地方。堂堂重点大学的校园里,一校之长如此,怎不令人堪忧?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等到孩子上学,是送出国读呢,还是留在国内?据我了解,有条件的家庭,大多数把送孩子出国当成一大理想。这也无可厚非。我还没读大学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中国是出国留学回国率最低的国家,当时很受触动,天真地想这些人难道不爱国吗。后来才想明白,换个角度想,或许是国不爱他们。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而出去的那么多人中,又有那么多不想回来。这应该是教育部或者高校校长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只想以我的求学的经历和读到看到的一些现象,谈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我学的是网络工程,在去北京之前,根本不知道网络工程为何物。而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完全是因为这个学校是当年就业最好的学校,录取分数也相对较高。一直到读完大学,我对这个专业都没产生过一丝好感。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跟我一样,在读大学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嘛,自己的爱好是什么,能干什么。大多数对世界没有情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是没时间去想,二是想也没用。因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如何考一个好的分数上。至于想学什么,哪怕是冒出一丝爱好的念头,都是极为奢侈的。我选的大学当然是我自己做出的抉择,父母因为都是农民,了解的信息不多,全由自己作主。
将来学什么和读什么样的大学,成了大多数家庭的难题。
这个问题估计得从幼儿园开始。大多数家长都尊崇一种观念,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不仅在幼儿园,甚至胎教开始,就要享受最好的教育。什么学校升学好,就要读什么学校。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别人家读什么学校,自己孩子就要读什么学校,别人孩子学钢琴学画画,自己孩子就要学钢琴学画画。我想这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是中国的教育资源稀缺,好的幼儿园就那么几个,好的初高中就那么几个,大学更是了,非清华北大不上;第二个原因,实际源于家长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和普遍跟风的心理,他们自己无法判断什么是所谓的好,简单的判断就是别人挣破头皮往里挤的,必然就不会差。
当然了,这本身也没什么错。只是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择方式,忽略了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害人不浅,孩子们从小就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唯分数论成败。很多孩子初高中拼命,等到了大学,就天天打游戏,前面是天天冲刺,却后劲不足。一路走来,想想都觉得后怕。其实人生的路那么漫长,输在起跑线算得了什么。博尔特短跑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观察他的特点,他在起跑时每次都会比对手慢一些,但是在中后程却能保持着强劲的耐力和爆发力,最终打败对手。短跑如此,况且人生不是短跑。家长们应该扭转一种观念,不要只看着眼前孩子一次月考考多少分,不要把每次考试都当短跑,好像每次跑赢,就能赢得整个人生。而是放长远一些,想想孩子的个性怎样,未来能做什么,也要问问孩子想做什么。个人认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成就好自己。你自己做一个有见识的人,一个有判断力的人,而不是别人流行什么,别人鼓吹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要首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完善人格的人,有自己独立判断力的人,才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跑线。
可以学习吴军。吴军曾经是Google的资深研究员, 主导写过Google中日韩搜索算法,后来加盟腾讯,做到搜索事业部的副总裁,后来又从腾讯离职回到Google,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离开腾讯回Google,主要是因为两个女儿要上大学,有父亲在身边,她们的成长更有安全感。为了给女儿选学校,他研究起了美国教育,也思考文明的价值,出了一本书《文明之光》,他说:“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虽然最终女儿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没有读他综合文理均衡选定的哥伦比亚,但为女儿选学校这件事成就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孩子没有读他选择的学校,也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吴军一样,但我们每位家长,都应该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甚至比孩子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成就孩子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起跑线。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培养孩子专属个性的爱好,即便输在了起跑线,也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后劲十足的追赶能力,赢得个性化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