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中世纪以后简史
15世纪60年代,格鲁吉亚分裂为3个王国和5个公国:卡特利王国、卡赫季(Kakheti)王国和伊梅列季(Imereti)王国;古里亚(Guria)公国、斯瓦涅季(Svaneti)公国、梅斯赫季(Meskheti)公国、阿布哈兹季(Abkhazeti)公国和萨梅格列罗(Samegrelo)公国。
从 16 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利用格鲁吉亚的衰弱和国家分裂之际,分别征服了西格鲁吉亚和东格鲁吉亚。
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格鲁吉亚人民陷入贫困,生活困苦不堪。1671年,法国旅行家夏尔丹来到格鲁吉亚,记载下了农民的悲惨境遇、贵族的傲慢和神职人员的无知等社会现象。
萨法维帝国解体后,奥斯曼人和俄罗斯人瓜分了南高加索。1735年,伊朗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将奥斯曼人赶出了格鲁吉亚,波斯人确立了格鲁吉亚的统治权,并施以苛税。1801年1月8日,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签署法令,将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帝国。1801年5月,俄罗斯废除了格鲁吉亚王位继承人,至此波斯正式失去了格鲁吉亚的控制权。1801年9月12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重申了保罗的决定,终结了巴格拉季昂王朝的统治权。巴格拉季昂尼王子们虽然存在分歧,但仍进行了抵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随后被捕并被驱逐出格鲁吉亚。从1803—1878年,在俄罗斯与土耳其和波斯的战争中,俄国吞并了残余的格鲁吉亚领土。至此,格鲁吉亚首次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失去了独立。数个世纪以来,巴格拉季昂尼王朝在格鲁吉亚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格鲁吉亚文化的赞助者,以至于格鲁吉亚的历史几乎与该王朝的历史密不可分。在现代格鲁吉亚,与该王朝相关的象征仍然是格鲁吉亚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元素。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俄罗斯的几个边远地区宣布独立,格鲁吉亚是其中之一并于1918 年5月26日宣布成立独立的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一直在抵抗奥斯曼帝国的进攻。1918 年6月,为阻止奥斯曼帝国进攻第比利斯,格鲁吉亚军队控制了洛里省,该省亚美尼亚人占绝大多数。奥斯曼帝国撤军后,格鲁吉亚军队仍留在那里。格鲁吉亚提议召开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山地共和国在内的四方会议解决问题,但遭到亚美尼亚的拒绝。1918年12月7日,边界争端演变为公开的军事冲突。亚美尼亚军队发起进攻,将格鲁吉亚军队逼至距第比利斯10公里处。在盟军的干预下,双方于12月31日午夜停火。战争结果无定论,亚美尼亚方面宣布成功解放亚美尼亚领土,格鲁吉亚方面宣布成功抵御入侵。
1921年2月,苏联红军进入格鲁吉亚,占领该国。格鲁吉亚政府被迫逃离。1922年,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组成南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加索油田,但轴心国军队并未深入格鲁吉亚。二战期间,格鲁吉亚为苏联红军贡献了近55万名战士,其中30万人阵亡。不过,一些格鲁吉亚人也加入了德国武装部队,组建了格鲁吉亚军团。
当代格鲁吉亚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2年8月,格鲁吉亚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争端升级,政府军和准军事部队前往该地区镇压分离主义活动。但阿布哈兹分离主义者在俄国的支持下,击败了政府军。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了一场非暴力权力更迭,史称玫瑰革命。这场革命最终导致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格鲁吉亚苏式领导模式结束。2008年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为独立共和国。格鲁吉亚政府随即宣布断绝与俄罗斯的一切外交关系。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约有150万俄罗斯公民越过俄格边境,进入亚美尼亚或其他国家。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俄罗斯人中有多少人留在了格鲁吉亚。然而,俄罗斯人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这让许多格鲁吉亚人感到担忧。2024年4月,数万人在格鲁吉亚举行示威,抗议一项“外国影响”法案,该法案要求任何从国外获得20%以上资金的民间社团和媒体为“追求外国利益的组织”。
〔附〕格鲁吉亚文化及其遗产
历史上,格鲁吉亚位于亚欧文化的交汇处。不同的文化特质与南高加索文化相辅相成,造就了多元而独特的格鲁吉亚文化。现在的格鲁吉亚融古老与现代与一体,其文化遗产、古迹和景点让人惊叹不已,数千年的丝路文化传统在这里焕发新生。
格鲁吉亚人有自己的字母和书写系统。格鲁吉亚的官方语言是格鲁吉亚语,86%以上的人口以格鲁吉亚语为母语。阿塞拜疆和土耳其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也使用格鲁吉亚语。目前,英语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该国计划在未来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格鲁吉亚人是格鲁吉亚的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86%以上,其他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6.3%)、亚美尼亚人(4.5%)和俄罗斯人(0.7%)、南奥塞梯人、雅兹迪人、乌克兰人、希腊人和少数亚述人。根据2014 年人口普查,超过83%的格鲁吉亚人口信奉东正教,10.7%的人信奉穆斯林,2.9%的人信奉亚美尼亚使徒教,0.5%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雅兹迪教、犹太教、新教或是无宗教信仰者。格鲁吉亚人于4月9日庆祝民族团结日,以纪念1989年红军士兵驱散鲁斯塔韦利大道政府大楼前的数千名抗议者造成的惨案。5月26日是格鲁吉亚人的独立日。格鲁吉亚是多党制的议会制代议制民主国家。格鲁吉亚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总理和政府拥有行政权力。
格鲁吉亚人非常热情好客。格鲁吉亚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待客传统,强调尊重客人。参观教堂时,请确保穿着得体、保守。例如,女性必须遮住肩膀,每个人都应摘下头饰。格鲁吉亚人不强制要求给小费,但给小费还是很值得赞赏的。如果对服务感到满意,通常可以支付10—15%的小费。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您会发现大量独立商店,里面摆满了各种手工艺术品、家居、陶瓷和时装。该国到处都是购物中心、商店和精品店。对于新鲜食品、水果和蔬菜,您会发现全国各地都有集市,而跳蚤市场则是寻找古董和纪念品的好地方。最大的跳蚤市场位于第比利斯的旱桥(Dry Bridge)附近。
格鲁吉亚美食机器精致,以腌制肉类、扁面包、核桃和茄子为基础。一些常见的菜肴包括khachapuri(夹有奶酪和鸡蛋的扁面包)、lobio(豆类和核桃沙拉)、pkhali(配面包的蔬菜酱)和mtsvadi(烤肉串)。对于爱吃甜食的人来说,在这个国家很容易找到喜欢的干果和焦糖坚果,著名的美食有gozinaki(蜂蜜煎焦糖坚果)和churchkhela(串在绳子上的核桃,涂上葡萄汁)。格鲁吉亚葡萄酒,享誉世界。该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酒生产区之一,到了格鲁吉亚很难找到一个不喝葡萄酒的理由。格鲁吉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下:
(一)葡萄酒的故乡西格纳吉
西格纳吉(Sighnaghi/სიღნაღი)是格鲁吉亚最东端卡赫季州的一个城镇,也是西格纳吉市的行政中心。尽管它是格鲁吉亚最小的城镇之一,但却因位于格鲁吉亚葡萄酒产区的中心地带而闻名于世。西格纳吉风景如画,房屋色彩柔和,街道狭窄,铺满鹅卵石。西格纳吉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俯瞰广阔的阿拉扎尼山谷,远眺高加索山脉。该镇的名字来自古突厥语“syghynak ” (土耳其语:sığınak,阿塞拜疆语:sığınacaq),意为“庇护所” 西格纳吉及其周边地区拥有多处历史和文化古迹,自1975年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它也因与格鲁吉亚的圣尼诺有关成为朝圣之地。现在的西格纳吉被誉为格鲁吉亚的“爱情之城”,世界各地的许多情侣来此结婚,以开启自己的浪漫、幸福的生活。
(二)葡萄园山丘之上的内克雷西修道院
内克雷西修道院(nekresis monasteri/ნეკრესის მონასტერი)是一座格鲁吉亚东正教修道院,位于卡赫季州,始建于6世纪。该修道院坐落在大高加索山脉最东端的山脊之上,是内克雷西大型历史遗址的一部分。内克雷西曾是古代晚期的一个繁华小镇。在中世纪格鲁吉亚文学中,内克雷西修道生活的起源与6世纪僧侣阿比波斯(Abibos)有关。阿比波斯是格鲁吉亚13位亚述使徒之一,也是内克雷西主教。当时,波斯人统治东格鲁吉亚已经有一段时间,据说他用水浇灭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圣火。结果,波斯人用石头砸死了他,将其尸体拖出城外,给了野兽。他的牧师和僧侣偷偷将尸体埋葬在萨姆塔维西修道院(Samtavisi Monastery),后又转移到姆茨赫塔的萨姆塔夫罗修道院(Samtavro Monastery)。在格鲁吉亚,每年的12月12日是纪念他的节日。1811年沙皇俄国占领格鲁吉亚后不久,修道院关闭,2000年对外开放。
(三)世界文化遗产姆茨赫塔古城
考古证据表明,从公元前2千年到公元1千年初期,姆茨赫塔一带就有人类定居。青铜时代(公元前1千年初期)墓葬证明,姆茨赫塔是一个重要的古人类定居点。历史上,它曾是卡特利王国的都城,现在虽已不再是格鲁吉亚的首都,但仍然是格鲁吉亚文化、宗教中心,并以其国际化的人口和宗教宽容而闻名。姆茨赫塔拥有众多古老的教堂和古迹,被誉为城市博物馆。
根据《格鲁吉亚编年史》,姆茨赫塔由格鲁吉亚人的同名祖先卡特洛斯(Kartlos)的儿子姆茨赫塔洛斯(Mtskhetos)建立。卡特洛斯是格鲁吉亚神话中的传奇英雄,被视为“全格鲁吉亚人之父”。根据神话,他控制着高加索地区的大片领土,并与兄弟们一起参加了摆脱巨人宁录统治的斗争,胜利后建立了卡特利王国。根据格鲁吉亚人的传说,巨人宁录的祖先阿尔达姆修建了城墙;另一个版本是,该城是公元前5 世纪一个叫梅斯基亚(Meschian)的部落建立的。
格鲁吉亚编年史记载,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纪征服了姆茨赫塔,其部下摧毁了它的城墙,只留下了4座堡垒,其中一座保存至今,即阿玛兹(Armazi)城堡。阿玛兹城堡位于姆茨赫塔南4公里处,第比利斯西北22公里处。阿玛兹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守穿越大高加索山脉的主要通道,斯基泰人正是通过这里入侵古代近东的。730年,阿拉伯人彻底摧毁了这座堡垒。
公元6世纪初, 伊比利亚王国首都从姆茨赫塔迁至更容易防守的第比利斯。此后,姆茨赫塔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第比利斯的重要性上升。然而,直到19世纪,姆茨赫塔仍然是大多数格鲁吉亚国王的加冕和埋葬之地。至今,姆茨赫塔仍然是格鲁吉亚最神圣的朝圣之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季瓦里修道院
在姆茨赫塔附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修道院——季瓦里修道院(Jvari Monastery),又称“十字架修道院”。该修道院建于公元6世纪,是一座罕见的中世纪早期格鲁吉亚修道院,几乎保存完好。1994年,它与周围的其他历史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季瓦里修道院坐落在两条河流交汇处的山顶上,俯瞰整个姆茨赫塔城。公元4世纪初,圣尼诺在此地的一座异教神庙遗址上竖起了一个巨大的木制十字架。据说,这个十字架能够创造奇迹,因此吸引了来自高加索各地的朝圣者。瓜拉姆一世(Guaram I,588—590年在位)统治期间,人们在木制十字架的残骸上建起了一座小教堂,取名“季瓦里小教堂”,至今仍可在北面主教堂旁边看到它。教堂正面的铭文刻着资助者的名字。教堂内有尼诺的十字架,在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当初的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季瓦里建筑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吸引了众多朝圣者。中世纪晚期,建筑群周围建起了石墙和大门,残余至今仍存。苏联时期,教堂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附近军事基地的严密安保,进入教堂十分困难。格鲁吉亚独立后,该建筑恢复了宗教用途。
(五)斯维季茨霍韦利大教堂
斯维季茨霍韦利大教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又称“生命之柱大教堂”。它是格鲁吉亚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三一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教堂建在4世纪十二使徒教堂的遗址上。
根据格鲁吉亚传说,公元1世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一位来自姆茨赫塔的犹太人伊莱亚斯(Elias)正巧在耶路撒冷。他从一名罗马士兵手中买下了耶稣的长袍,带回了格鲁吉亚。回到家乡后,他遇见了妹妹西多尼娅(Sidonia)。西多尼娅因触摸长袍立即死去。由于长袍无法从她死去的手中取下,人们将她与长袍一起埋葬在大教堂内。后来,她的坟墓中长出了一棵巨大的黎巴嫩雪松。圣尼诺下令砍伐雪松建造教堂,并用它做了7根柱子为地基。然而,第7根柱子突然升到空中。圣尼诺整夜祈祷,柱开始分泌圣膏,回到了地面。据说,第7根柱子流出的液体,可以治愈各种疾病。“斯维季茨霍韦利”的意思是“生命之柱”,该词由“sveti(支柱)”+tskhoveli“(赋予生命)。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亚美尼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