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影片《长津湖》在建党100年的国庆档震撼上映,其爱国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尤其是对于身在和平年代的你我,以及身在经济飞速发展、丰衣足食年代的我们的后辈,教育意义更是深远。
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让国人见证了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卓绝的保家卫国之战。
美帝国军队之嚣张,令人愤怒;敌军空投炸弹令我军战士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在乱石堆上血肉横飞的场面令人揪心、泪目。
残酷的战争,正应了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一个国家,如果国力不济、军事力量薄弱,就注定会挨打。
美国鬼子戴钢盔驾轰炸机开坦克放大炮,气势汹汹。
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穿布鞋戴布帽,坐“喷气式老火车”奔赴前线,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翻山越岭,挑战极限。
美国鬼子大鱼大肉吃鸡腿,志愿军们却是只能靠几个可怜巴巴的烤土豆充饥……
可是最终,英雄的志愿军们,还是把鬼子们逼得节节败退。
正如美国鬼子那句经典台词:
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正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样,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靠的不是外在装备,而是内在决心,是让敌人为之害怕的“中国精神”、“民族气节”。
02
《长津湖》,这部影片的场面是震撼而催泪的,相信每一个在场的观众都是揪着心在看,眼里流淌的是热泪,心里涌动的是热血。
当敌人的飞机大炮打到我们头顶的时候,相信任何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有“誓死保家卫国”的拼死决心。
毕竟,没有国,何来家?
但是,当我们走出影院,面对身边这个太平年代下的繁华盛世、灯红酒绿,或许很快又会忘记了先辈们曾经在枪林弹雨下的一幕幕出生入死。
于是我们照常莺歌燕舞、歌舞升平;我们照常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这或许并没有错。
无数先烈们舍生忘死地奔赴前线,为的就是“让后代不再打仗”,让我们“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英雄们的理想实现了,我们不仅不再需要打仗,而且今天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没有人再挨饿受冻,没有家庭因为战争而骨肉分离。
我们天冷了可以烤火,天热了可以吹空调;年轻人每人可以拿个手机在家边刷朋友圈边等外卖;老年人可以组团随处跳坝坝舞……
还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吗?前所未有。
正如国庆节当天,有一位老人在镜头前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梦想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觉得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可是现在这些美好的生活在短短几十年,全部都实现了!”
一位女士则深有感触地说:“从疫情开始,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来自中国';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我爱你,中国!”
我想,作为中国人,最动人的表达莫过于这几个字:我爱你,中国!
爱国之情不仅需要植根于心,而且要有实际行动;行动不一定要有多大,但是该有行动的时候,你一定不能麻木不仁。
03
就在国庆前夕,万众期待的“孟晚舟回国”引发热烈反响,很多网友在朋友圈转发孟晚舟回国前机场演讲视频,孟晚舟之后在飞机上发长文的感慨,也引发了网友大量关注。
9月25日晚,孟晚舟回国的视频直播,仅央视总台独家直播,观看数就达4.3亿,点赞总人数达四亿,超过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总人口。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大家虽然身在和平年代,爱国激情却依然在。
中国人,聚是一条龙,散是满天星。
孟晚舟被拘押的三年里,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中国同胞的支持。
就在环球时报发起“要求加拿大立即释放孟晚舟”的联署签名活动中,参与人数一天就破了1000万。
如此强大的网络力量,让外国人看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和热血,更让意欲图谋不轨的外国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慑。
孟晚舟能顺利归国,既得力于国家的强大,更得力于人民的强硬。
可是非常遗憾的,这期间也有一些不太和谐的杂音出现,干扰视听。
比如,有些网友在群里吐槽“任正非离过婚、小女儿在国外留学,没有接受过中国教育”,似乎这也是可以作为攻击华为和任正非的“证据”。
也有的人,对于孟晚舟回国引发的热烈反响嗤之以鼻,冷冷地说:“有必要这么疯狂吗?关我们啥事儿呀?我只关心每天是否吃饱穿暖,每天还要自己把垃圾送下楼,简直是太不方便了!”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姿态”。
似乎自己就是那个不落俗套,不跟风的“仙人”、“明白人”,似乎其他人都是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幼稚鬼。
04
对此,我想说:
谁给你那么大的自信对天下大事冷眼旁观?是谁让你过上了今天的太平日子、令你如此不知冷暖麻木不仁?你以为自己现在是社会的主人就高高在上像大爷一般,连提垃圾下楼都觉得有失颜面?
如果不是无数先烈牺牲在前,你有今天的所有幸福生活吗?
不要以为有了太平盛世的好日子,便认为这些好日子生来就该你的。
我们今天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既享受着幸福,却不珍惜幸福;即占有了最好的社会资源,却不懂得感恩;与真正优秀的人相比,自己干啥啥不行,对别人挑刺却是第一名。
醒醒吧!
不要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你应该得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国,你我今天或许都是可怜的阶下囚或可耻的亡国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亘古不变的道理。
纵观华夏历史几千年,从辉煌的两汉,到后来鼎盛的唐宋,最终都逃不过“灭亡”二字,原因何在?
就是因为辉煌得太久,人民意识麻木,死于“安乐”。
所以,一个民族不管怎么发展,“国民意识”是命脉。
要想不在安乐中死亡,我们得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爱国”,不要丢了气节,不要泯灭了该有的“血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