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老巫
|| 每天絮絮叨叨,坚持日更, 第155篇
|| 跟着课文学写作010
1、
在文章郑振铎《猫》:平淡的琐事,也能写出有节奏的情感中,我主要分析了作者对情感的把控,很时到位,拿捏有度。
有人把这篇课文看成是散文,而我则认为它是一篇小说。即使不是小说,也是一篇经过加工之后的“散文”。不管它是散文,还是小说,目的是整合材料,更好的表达一个“意义”。
我来梳理课文:
第一次养猫:从隔壁要来了一只花白毛的小猫,给全家人带来得了新鲜与快乐,可惜只养了两个月,小猫就死了。“我”心生一缕的酸辛。
第二次养猫:从舅舅家要来了一只黄色的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这小猫还能捉老鼠,夜间家里安静多了。没想到,这小猫被路人捉走了。“我”怅然地,“我”愤恨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次,收养了一只流浪猫,毛色花白的。这猫天生的忧郁,还懒惰,吃得胖胖的,不得人喜欢。家里的一只鸟死了,大家都怀疑是猫干的,被“追杀”。其实,吃鸟的真凶乃黑猫。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对于这只猫的亡失,“我”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自此,永不养猫。
如文章开头所说: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样的结局真巧呀,所谓无巧不成文。
2、
我认为:为了文章的表达需要,第三只猫的结局,是作者“整合”出来的。从日常生活来看,这样的养猫的经历,太霉了,可以上吉尼斯纪录大全了。
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作者成文的过程:
第一只猫是张三养的,养了一段时间,猫死了。第二只猫是李四养的,没想到某一天它失踪了,也许就成了流浪猫,流落街头,让人牵挂心痛。
作者听到这样的故事,感觉也是很难过。如果如实叙述张三的猫和李四的猫,文章能表达什么东西来?肯定不能,跟一个流水账似的文字没有区别。
这样子,就有了第三只猫的出场。一只不受待见的猫,被家人“追杀”。最后的结局是死在外面,很是凄凉。
这样对比,才能写出意义来。叶圣陶先生说,文字就是表达“重大关系的人生意义”。仅仅是写猫,那肯定不行。
于是就有了猫和人的对立:猫天生忧郁,遭人嫌弃;猫肥胖懒惰,被人怀疑吃鸟;猫没法申辩,被人冤枉很深;猫无力抵抗,遭人“追杀”。猫跟人对抗,那就跟用鸡蛋碰石头一样。猫能奈何人?
当人和动物对立的时候,永远都要比人与人对立起来更能看到真实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3、
我们的生活,没有戏剧的曲折波澜,没有小说的离奇意外,所见所闻都是很普通的事,大大小小的琐事。
这样的琐事,如果不加工整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意义的文字写出来,就是流水账。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要朝“有意义”的方向努力。
什么算“有意义”?能净化人的思想,能给人正能量,能让人去深刻反思,……一句话: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能让读者采取行动的文字,就是有意义的文字。
这是《猫》,告诉我关于写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