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到周五这一页时,指尖顿了顿,心里竟没生出半分往常的雀跃。窗外的阳光还是烈得晃眼,虽然没了蝉鸣声,却仍裹着盛夏的余温,手机里的日程表,在周六的边上写着一个红色的“班”字,提示周六正常上班,本周调休。这像一盆凉水,慢慢浇灭了对周末的所有期待,只留下一种不上不下的滞涩感——明明是一周末尾,却连喘口气的空隙都没被预留,好日子先过了。
算下来,搬到这个新小区刚好一周了。搬迁前整理物品的场景还清晰得很,当时一边收拾着换季的衣服,一边在脑子里勾画未来的日子:早上能被窗外的鸟鸣叫醒,和那位一起去小区附近的公园绕两圈,傍晚吃完饭和他一起去散步,每天抽空在书房里阅读写文。那些设想像裹了糖的棉花,软乎乎、甜丝丝的,让打包的疲惫都减轻了不少。可真住进来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骨感,那些美好的画面,至今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最先落空的是“公园锻炼”的计划。当初看到小区附近的公园,就想着过来后每天规律作休息,早锻炼、晚散步,想着要把之前落下的锻炼都补回来。可一周过去,连一次“运动模式”都没开启过,公园的大门都没正式走近过。不是不想去,实在是天不遂人愿——今年的夏天像赖着不走的客人,都过了寒露节气,还不肯收拾行李离开。
俗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到了这时候,早晚该有凝结的露水,风里该带点凉丝丝的秋意,甚至要开始准备薄外套了。可今年的寒露,别说冷露了,连点秋凉的影子都没有。气温每天都稳定在36度左右,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走在外面像被扔进了蒸笼,刚迈出单元门,后背就沁出一层汗。家里的空调从早开到晚,出风口的冷风一刻不敢停,即便这样,还是不想动——一想到出门要被热浪裹着,连换衣服的力气都没了。晚餐后原本该是散步的时间,现在却成了“瘫沙发时间”,洗完碗往沙发上一坐,浑身的力气像被抽走了,连打开阳台门通风都觉得麻烦。
天气是一方面,时间的“加速度”更让人措手不及。原以为搬过来后用一周时间调整,总能适应新的节奏,可事实是,倦意像扯不断的线,缠了我整整七天。每天早上闹钟响三遍才能勉强爬起来,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就忙着洗漱、做早餐,每天一日三餐,稍加整理,一天就过去了。
最让人无奈的是,那位的膝盖还没恢复好,之前不小心扭伤后,一直在做针灸理疗,别说陪我去公园散步,就连长时间站立都受影响。晚上他坐在沙发上休息时,我总忍不住想,要是天气凉快点,要是他的膝盖好得快点,或许我们就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在小区里慢慢走一走。可现实里,我们大多时候是各自窝在沙发的两端,他看会儿新闻,我刷会儿手机,不知不觉就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一天下来,好像什么都没做,又好像被时间推着跑了一整天,三餐、琐碎的家务,像一个个小齿轮,咬合着把时间磨得干干净净。
比起锻炼计划的落空,读写习惯的“断档”更让我心慌。搬到新居前,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个朝南的书房。可一周过去了,书房还未正式使用,那些装书的纸箱还堆在墙角,不是不想整理,是真的没时间。每天劳作下来,就躺在沙发上,之前坚持的“日更”,现在也成了“碎碎念”——有时候是在餐桌前完成,有时候是睡前匆匆写几句,内容零散得像没串起来的珠子,更别说什么“文笔”“结构”了。
国庆长假的时候,我甚至用了唯一一篇备用文,备用文又告急了。更让人焦虑的是阅读,之前每天还会抽时间阅读一会儿,现在却连翻书的动作都省略了。佩服那些碎片化阅读的人,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不好,有时候尝试在家务时“碎片化阅读”,打开电子书听读功能,听读了,左耳进右耳出,入脑入耳不入心呀。
此刻坐在餐桌前,碗碟还未洗,窗外的路灯亮了,空调的冷风轻轻吹着,那位半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我用手机完成着今天的日更文。周五的夜晚,没有周末的轻松,却多了几分对生活的感慨。或许生活本就是这样,有太多的“事与愿违”,有太多的“计划落空”,就像今年赖着不走的夏天,像总也不够用的时间,像那些还没来得及实现的小期待。但好在,还在努力适应,还在为那些小小的目标坚持——等天气凉一点,等那位的膝盖疼痛好了,一定要坚持去公园走一走,等忙完这阵,一定要把书房整理好,重新拾起阅读和写文的习惯。
生活或许不够完美,但那些未实现的期待,那些小小的坚持,不正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吗?周五的夜晚,没有周末的狂欢,却有一份对生活的温柔期许。愿下周,天气能凉一点,时间能慢一点,那些美好的设想,能离现实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