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我带着伙伴们在做下个月的整体目标,雨悦说有了个新发现,随后提出一个问题,我发现,她的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曾提出问到,所以,写了这篇内容。
1. 背景
关于月目标制定方法,我以前讲过多次,也写了「月度目标制定方法详解」系列文章,这个系列文章足够让一个小白稳定地做好月度目标了。(可以在「永澄老师」vx公号YCMentor
回复月目标
查看内容。)
有一些做得熟练的伙伴,每个月都跟我一起制定月度目标。我们的做法可能和初级的方法略有不同,具体框架如下:
- 先核算时间。在任何规划里,时间都是关键资源,一定要先判断的。
- 罗列任务。我们会从年度目标、身份领域、临时突发这三个方面形成本月的任务。
- 写入日程表。将已经确定的任务写入日程表。
- 找到焦点目标。每个领域只留下一个目标,我说的留下,绝大多数是整合,而不是删除。
- 事业焦点目标。确定事业领域的焦点目标,不以事业为导向的发展,很难有发展出来的人。
- 找到个人和事业的首要目标。继续聚焦到核心的目标。
- 确认高回报活动事项。找到目标中最关键的任务。
- 确定重要事项和紧迫事项的预期达成安排。
- 在甘特图中给予呈现。
在做六月目标的时候,雨悦就提了个发现:
永澄老师,我有个发现:
我每个月都在进行教练技术的精进和提升、教练客户的支持,我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是,我竟然没有写到我的高回报活动中去。
所以,教练这个事情在我的意识里,就不是一个高回报活动。可是,我又投入那么多时间,投入时间就说明这件事情很重要。
这是怎么回事呢?
2. 高回报活动必须有目标支持
她提出的这个发现很好的,因为,没有高反思能力的人是几乎无法发现这个现象,也很难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我来总结一下这个现象:
- 在意识里:自己并没有把某件事(例如教练修炼)当做重点、高回报活动;
- 在行为中,自己的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件事中。
你发现了么?这里有一个很强烈的反差:你为「什么」投入时间,「什么」就是很重要,如果你投入时间不够,还说它很重要,这就是自我欺骗。
身体很诚实地用行动证明了某件事的重要性,而意识上却不能认同,这是怎么了呢?
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目标
。
还拿雨悦的这个案例做例:她每个月在做教练精进的这件事上,没有目标。别看她很努力地投入将近 60 多小时,可是,无论是:
- 学习教练类的相关课程
- 收听大师的教练沙龙
- 接访客户,支持客户
- 书写教练报告
- 开发教练课程
无论是什么,都是一个任务,即便为这些任务设定了符合 SMART 的目标,也只不过是任务的小目标,所有的任务在一起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目标,你就不可能找到高回报活动,在具体做事的时候就会陷入到「自然模式」,整个发展就陷入到很粗糙的状态中,如果被激活了,就会想要去做事,如果遇到挫折了,就要放赖或者放飞自我。
你知道么,我支持过近 3 万用户去找到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会遇到各种情绪、效率、挫折、缺乏资源的问题,而找到目标的人都是自我驱动的,什么问题他都能解决。
3. 挑战:感兴趣的事情怎么定目标啊?
雨悦听完我对问题原因的分析,突然提出了:
教练是我的感兴趣的事情啊,感兴趣的事情怎么定目标呢?
是不是能力提升呢?
在「个人目标管理」中,有一个概念:「实质目标」和「非实质目标」。
- 实质目标就是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对象,比如拿到一个报告、取得一个可衡量的成果、拿到一个物品……实质性的目标,你甚至可以提前想像到当目标达成的时候,你接触到那个成果时候的一切身心感受。
- 非实质目标和实质目标恰恰相反,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果,人们常常提出类似的目标:亲子关系改善、某某能力提升、满足什么样的兴趣、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你会发现,这些都是良好的愿望,很难有具体的结果进行对应。
通常,大量实质目标达成,就可以实现你的非实质目标背后的愿望了。
回头看雨悦提出的内容,只是一个愿望,而不是一个具体明确、意义清晰的实质目标。
我和雨悦都是知道这个概念的,为了让她理解得更深,我又谈了「人们喜欢制定非实质目标的内心动力机制」:
绝大多数人在思考未来,尤其是没有固定流程对应(例如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制定一个「非实质目标」。
如果他们已经知道了「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他们还要制定非实质目标,那就说明他们内心两个机制在运转:
- 害怕情绪:如果我制定了一个实质的目标,犯错了怎么办?
- 僵固思维:我在定目标的时候都要犯错,那我干嘛要定那么清楚呢?
这两种机制,自然会让自己走向:「模模糊糊指不定还能对呢!」的状态,于是,随意说一个非实质目标就重新投身回到那些自己做得很「熟练」、或者「感兴趣」的任务里。
这样的机制运转下来,又容易自我欺骗,还容易自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容易放弃,最后还归因到自己没有目标感、执行力不好等等……
总结一句话:总是制定非实质目标,是因为怕犯错。
4. 野妖怪,快迭代
「野妖怪,快迭代」是我朋友圈的个人签名。它是一句我给自己的口号,对我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
- 必须要围绕着短期小目标,快速迭代,不要担心目标对不对,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到迭代快不快;
- 为了让迭代更快,为了让自己不要关注目标对不对的问题,选择的手段可以野一点、妖一点、怪一点;
- 野妖怪,也是告诉自己,并不需要去在意别人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迭代才是关键。
其实,这并不是目标制定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创造者的思维模式。
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只有创造才能让自己变得精彩。创造者内心的价值结构关注的是结果的产出,把结果做出来才是目标,至于手段上有过往经验参考或有流程依靠也好,或者说野妖怪也好,都只是手段,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手段的纠结上。
所以,创造者有一种很重要的策略武器:精益。他们会为自己确定一个最小可行的成果,甚至是产品,直接就去投放,并根据现实客观的反馈进行迭代。他们秉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是因为做了才会,而不是会了才做」,所以,他们会先定一个结果,然后奔着就过去,不关心在起点的时候自己到底会不会,甚至,他们只是考虑清楚大方向是自己想要的,愿景是自己想去往的之后,就定一个小目标就开始。
二话不说,重交付,这是创造者一切注意力投放的重点,他们只关心究竟怎样才能把要交付的结果取得。有路最好,没有路也根本无所谓,自己干出一条路。
- 作为创造者,他们就会很好奇,怎么会有人定一个非实质目标,然后自以为是地往前走呢?如果没有明确的结果预期,也就是没有目标,怎么通过结果来验证、来校准呢?岂不是很容易让标准变化,无论做成什么样子都很容易满足,并逃避开自我检视?
- 作为制定「非实质目标」的人,他们会很担心,你不怕错么?如果定了个错的目标,我走着走着发现错了怎么办?那我得多丢脸啊!别人会怎么看我啊!
我想问一下,你看着两种人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你在什么时候会成为创造者?在什么时候又会变成一个只是说点好听的,喊着内心愿望的人呢?
5. 结尾
最后,雨悦定了一个短期教练的目标:完成一份教练报告的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内,并用 10 次教练过程来验证自己能够稳定做到。
我认为这个目标很好的,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个目标太小了,很无聊的。
其实,生命是非线性的,先定出目标往那个方向走,在进入一个个非线性之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就会浮现在水面之上。
下篇文章,我介绍下现实世界中的非线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制定目标为什么要「愿景清晰 + 形成小目标」呢?
附
我也要定一个小目标,接下来,我会持续书写有关「个人目标管理」的24篇文章,关于这个主题你希望我书写的内容,你想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在本文底部留言给我哈。
24 篇文章是个任务要求,不是个目标,我争取这个周内,把目标澄清出来!先启动,再优化,未来会以远超过你认为的速度来到你的面前。
互动时间:
阅读本文后,你被触发的行动是什么?
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