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隔壁紫公子
对,就是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它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名著《岳阳楼记》。用以告诫我们:不要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也借此表达了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拥有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更是一种思想境界: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一句话以概之:得失心不要太重。
当年在课堂黑板上看到它时,觉得无比惊艳,其境界之高深,超脱了一般人水准。
但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警惕性。
和很多普世道理一样,它给人们勾勒出我们心神向往,却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理想国。
如果我们失去了“喜悲”(得失心),那你怎么还能让自己活的像一个人?
只羡鸳鸯不羡仙,那是因为七情六欲,五味杂陈,俗世的各种难题和偶然出现的快乐,丰富了作为人的体验度,那是一种冷热交替,而非恒温不变的死寂。
社会越来物化,人情味日益远去,商业气息扑面而来。能挑逗动我们注意力的事情,所剩不多。
如果有,那“得失心”便是一件。
我们希望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豪车,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资。在没有拥有它们时,我们会觉得不开心。而得到后,我们又会继续追求更好,更好大的。
但我没有觉得在这个逻辑里,有什么错误和值得批判的。
家国天下。只有小家的平和,整个国度才能拥有焕发向前的能力。同理,如果我们丢失了对“物”的追求,那怎样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
当我们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感觉:没有了得到的欣喜,丢失了失去的痛苦,那和没有“五感”的木头人有何区别?
心脏始终在黑白色的背景下的匀速跳动,不在热血澎湃,不在心如死灰,那它和星际中的“死星”有什么区别?
“始终如一的,没有温度的完成跳动的任务,一直到它百无聊赖的终老。”
而更可怕的是,有人会将它当做,自己身处困境却失去斗志的理由:反正,范老师也在告诫我们,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得失,那就这样随意而安吧。
欲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而善良是这个破碎世界的粘合剂。
所有的一切创造,都源于我们的欲望:更快、更高、更强。成则举杯相庆,败则抱团取暖,重头再来。
这样的人性存在,才符合现代商业社会的节奏。在这种脉动驱动下,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不断欲望的追求者。由他们带领人们去探索更新的世界,这样不是更好么?
而淡泊名利,自愿丢弃对时代脉搏感受的人们,只是一小部分。其中还能分成2个部分:
1 真正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在登上华山之巅的回望。
2 随波逐流,借由“淡薄”为自己寻找心安理得的理由。
在这群里,第二种是大多数,他们大呼着口号,呼吁人们加入到“失败者联盟”中,期望用人数来抵抗现实。
对于年轻人,在你的一生中,更多吟唱的应该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
肯定会有人来说:大师的境界,你懂个P啊。
问题在于: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你的现状和层次,是经不住那些道理的嵌套。如果连自己都快养活不了,还摇着扇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不是想办法快去赚钱。
那当你在榻上饿的气绝时,也不会知道问题到底在哪。
年轻人,你需要搞清楚一件事:你喜欢所谓的淡泊名利的生活,是不是没有钱导致的?
今日重点:
事实上,范仲淹从来就没去过岳阳楼。你很失望,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