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生毕业都在送外卖,文凭早就烂大街了,花四年时间去读大学还有意义吗?三千块招不到工人,但三千块却可以招一个毕业生,四年花近十万去读一个民办本科有必要吗?当然也有人在质疑,我那个年代跟如今这个年代已经不一样了,大学早已经没当时的含金量。以上这些问题,一个农村大学生,上大学时间正是大学扩招的第十三年,普本毕业后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工作三年后又考了985的研究生,再后来回到县城做总经理,到现在自己创业,我尝试着用过来人的视角去聊一下读大学甚至是大专的意义。
首先、大家都在说读大学无用,文凭就是一张废纸,可是,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在求职过程中如果你没有这张废纸,连面试的门槛都进不去。所以,大学几年再怎么混日子也一定要把这张文凭拿到手,更何况如今严进宽出的体系下,只要你不蠢不懒,拿证真不是大问题。
其次、在六十分万岁的大学体系下,专业水分大已成为多数人不争的事实,大一迷茫的过,太轻松点环境还真不适应,大二除了部分专业课程,考一张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其他都是稀里糊涂的过,大三忽然专业课选修课一股脑的凑到一起,到了下学期又要准备考研、考公,忙忙碌碌的就过了,还没回过神大四上半年论文开个题,结课后大家各奔前程,大四再聚的时候就是论文答辩拍拍毕业照此后分道扬镳,走出校门那一刻感觉做了一场短暂的梦,学费花了父母几个万,结果毕业工资交了房租和吃饭,兜里就剩几百块,感觉这恩情猴年马月都还不完。那你说这样的大学读着有什么用?
我承认大学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大学四年的缓冲区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很有必要。因为从小到大家庭环境简单,视野闭塞,除了见识了乡下人明目张胆的猖狂,还未真正见识人性的黑暗,虽然高中大家感受到竞争,但是总体而言都觉得只要考上高分都有大学上。可是大学不一样,它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开始在资源稀缺的猎杀场上开始第一场你死我亡。国奖只有一个,学生会顶层也只有一个,有限的导师项目实习,像极了公司的职场。找关系的找关系,拍马屁的拍马屁,拉帮结派的比比皆是,就算一个宿舍都有几个小团体,于是你开始接触社会真实的人际交往,这里的人不会像乡里一样歇斯底里撒泼打滚骂大街,这里看似文明但暗流涌动,而一般公司都是这样,好在大学给了你第一个缓冲期,不至于搞不定就要离场。
第三、普通大学最大的意义不是从专业学的到多深的内容,而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再也没有人像高中老师一样时刻提醒,监督,鼓励,告诉你路要怎么走,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摸索,怎么样跟室友相处,怎么样参加竞选,怎么样学好专业课程然后合理表达从老师手下拿下项目。看似大学四年没学什么东西,可如何克服大一的迷茫,处理大三的忙乱,至于大四考研考公求职永远都在孤军奋战,所有的经验获得都是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所以,有机会我一定劝大家多去实践,去体验,不懂就要去找资料,问高手,然后不断试错,一定不要浪费这四年的摸索期。
第四、虽然从小到大我都喜欢读书,但多半都是为了应试教育,而真正开拓眼界,积累阅历就只有这大学四年,期间我看了三百多本书,涵盖管理、英语、文学、小说等等,除了上专业课或者学生会有事或周末兼职,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如今我依旧保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但远没有大学四年这么宽裕且专注,当下很多文字的书写都还是在当年阅读量的基础上。大学四年因为太过自由,不自觉就加强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当然这也归功于进大学时做的规划,只不过很多大学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父母从小到大都是有事做事,从不规划家庭未来,于是孩子也没有目标与方向,进而导致大学四年白白错过了好时光,大学四年,我入了党,考了英语六级,剑桥商务英语,拿了国家级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七次,挑战杯、三好学生大大小小奖项四十几项,集体奖项9项,毕业那年我拿了15个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好几家世界五百强,后来因为我主管是湘潭人,所以去了那,至于为什么呢?因为当学生会干部期间我知道地域关系老乡情结,在往后工作中会有优势。这些东西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讲,都是实践与阅读中得来的。
所以,你若问我普通家庭为什么一定读大学,拿一张文凭,得一个缓冲,练一个本事,培养几个终身受用的好习惯,这就是全部答案!当然如果再回过头来做大学四年的规划,我想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全面,更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