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腊月到,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村里该是年糕飘香的时候了。
我们这的年糕主要有两种:酥子、油呷(音ga),酥子。
酥子是糯米做的。把糯米浸泡两天,舂成粉(现在大家嫌麻烦,都用电磨好,口味就差了好多了),放适量水炒熟,把炒熟的粉反复揉搓,再用棒子擀成很薄的一块,切成条摊在匾上晾干。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图是切好晾开待炸的酥子。
油呷基本上粳米磨成粉,掺杂少许糯米粉,比酥子粉粗。做成三角的长条再切成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待炸的油呷(放了黑芝麻)。
酥子、油呷粉里放糖放盐全凭家人的喜好,也可以放些压碎的黑芝麻。一两个人做,一个上午是做不完的,往往是今天你家做,明天我家做,做时相互帮忙,吃完中饭开始炸,做得多的人家要炸到傍晚时分。孩子们这天下午一般磨蹭着不肯出门,什么割猪草呀、挑水呀,就是去了也是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眼巴巴的看着厨房的炸好的年糕在框子里堆得越来越高,却不敢随意拿着吃,快到炸完时母亲拿一捧给孩子说:“出去玩,嘴巴不要多。”说是过年的东西要图个吉利,不能边炸边吃,也不能乱说话,生怕孩子说“不好”之类的话,干脆赶他们到外面去。
做好的年糕用几个大坛子装着,这样不会潮,吃到明年二三月还香脆可口。实在装不下,就用大的塑料袋装好扎紧。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天天要装满七个格子的盘子待客,自己也吃。女人们家家户户互相请喝芝麻茶,边喝茶边品味谁家的年糕脆,谁家的膨化得大又用油少,再交流经验。这也是一年中最祥和的时期。
越是临近过年,越是年糕飘香的时候,心不禁飘向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