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年,是厂长我少有的高峰体验。上知天体运行,下知生化反应,前有解析几何双曲线,后有杂交遗传生物圈,外可飚英语,内可诵诗词。尽管忙碌,内心喜悦。
眼下正是开学季,一些大一新生可能会在短期内丢掉“高峰体验”。这并非危言耸听,大学宽松环境给精神松绑,他们会将精力分散到各种新鲜活动。分散的精力注定会让他们在处处浅尝则止,无法进入高手才有的高峰体验阶段,随着高峰体验余额不足,他们开始疑惑为何一进大学就会变笨。
事实却是,不知不觉分散了注意力又忘了集中,面对诱惑难以专注。
1.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作为手机的奴隶,应用的每次通知都能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完成扰乱的目的,我们成了供手机随时翻牌子的嫔妃,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分散化、碎片化,这也是当下人们喜欢看“干货”的原因,我们的注意力根本无法支撑看完整篇文章。
每天的大段时间,会被各种事务切割成无数细碎时间,而这些细碎时间可利用的价值极低,作为进入状态的前戏时间都不够,更谈不上效率。厂长身边许多公务员都是在繁杂事务的切换中,无奈放走碎片时间。
这也形成了一个死锁闭环。一些公务员抱怨工作没有意义,却苦于缺少核心竞争力,贸然辞职会直接掉进白手起家还手无寸铁的尴尬处境,于是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强撑,苦等时机成熟,遗憾的是,细碎的事务陷阱不会给他们修炼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信息大爆炸时代,多任务切换成为我们的日常,外界的一切都在改造我们的注意力模式。专注一件小事,竟也变得艰难,注意力都可以成为稀缺资源。
2.置心一处,无事不成
上周听了一堂关于写作的课,授课老师讲得非常精彩,人也年轻,刚参加工作四年,就获奖无数,成为国内众多知名新媒体专栏作家。她坦言,四年写作经历,让她名利双收。
体制内工作大同小异,都身陷事务泥淖,为何她可以成为混沌世界的一股清流?
她告诉我们,刚开始的那两年,推掉了所有娱乐活动,一切为写稿让路。一篇一篇地分析高手的文章,从零开始积累一字一句。不断地在刻意练习和反馈中修正,时刻关注自己的稿子能否被采。
她坦言,四年专注写作并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让她获得高度欢喜,内心潇洒自如的高峰体验。高度的专注形成了一种磁场,这个磁场吸引一切有利资源为她所用。
3.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
曾国藩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出“读书不二”原则,他说“东翻西阅,皆属循外为人”。注意力分散最终结果是为他人而活。学习好比挖井,多点开挖,不会冒出泉水,专注打一口深井,泉水才会取之不竭。
聂卫平也曾回忆一事,“有一年我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后,主动走过来很认真地对我说:博二兔,不得一兔。我听后大受震动。当年我要是听从他的劝告,一心执着于围棋,也许在棋上的成就会更大些。”
“专家”还是“万金油”,是专注与否的归途。
这个时代,加法已经做得足够多,我们更需要做减法。我以为,加法是减法的上层建筑,做减法的目的是学会方法,然后实现加法。正如小学数学所教,减去负的,等于加上正的。
哪些负的需要减掉,简单列举几个,精简目标,让目标少而重要;集中归类处理,减少任务切换;关掉应用通知,由你来翻手机的牌子。需要减掉的还有很多,厂长以为,如无必要,统统减掉。
当你减掉那些毫无营养的事情之后,专注开始变得简单,生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更重要的是,久违的高峰体验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