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没有停止写作就不会停止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写作就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停止。因为我们需要阅读,需要写作。
自媒体时代,前所未有的信息增量,我们大部分依靠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进行传递。
很多人畏惧写作,包括成年人和学生,或者不知如何选题、不能灵活运用语言;或者言之无物、或者为了凑字数而堆砌辞藻。
看完《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一切疑惑可以解决了。
每一个用心修炼写作的人都值得被看见
本书作者蔡淇华,台湾高级教师,2014年台湾“师铎奖”得主。
这本书本来是为了蔡淇华老师的孩子们写的,避开了那些晦涩的学术用语,抛弃了俗词滥调的作文套词,每个写作技巧都用一个感人故事进行剖析,用感性的文字,引导自己的学生。
不过,我们每个人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依然游刃有余。
虽说本书列举了四十种基本能力及创意,但是每一个阐释都是透过实例说明,一点就通,立即提升写作能力,让每个人都能透过文字书写,勇敢表达自己!
本书出版五年时间,蔡淇华老师指导了一千多人次的创作,学生因此得到超过两百个校外新诗、散文、小说及微电影的校外奖项。
什么样的老师可以如此积极而有活力的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精采作品?
又是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们轻松地打开写作的大门?
第一大法关于文章架构的技巧
这几个技巧基本都是关于文章构思、主题代入、架构设置,所以把它们归纳到了一起。
包含:觉察力、现场力、五感力、命题力、主题力。
五感力:其实是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也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就是全面开启五大感官系统,视、听、嗅、味、触。
语文老师讲解作文的时候,经常像我们主要强调要描述到位,其实就是说的视觉化再现。作者打开五感,进行“现场还原”的创作,自然会打开读者的想象力,赋予文字魔力!
命题力:好标题对一篇文章至关重要,尤其是新媒体文章,20%的好标题,抢走了80%的眼球。
文章命题的好坏,决定了读者是否选择继续浏览文章的内容。
好的标题对一篇文章有多重要,不言而喻。面对每天大量的信息汹涌入眼,读者只能通过文章的的标题进行初筛。
蔡老师告诉我们,命题有两大诀窍:具象与动作。
第二大法体会语句的智慧
这一部分,基本上是介绍在各种情境中,语句的运用,体会语句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包含了对话力、出场力、烘托力、聊天力、移情力、用典力等。
对话力:
对文章有着想不到的魔力,它能很快把读者带入设定的情景中。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他学生文章的例子。
“去!去读册!阿嬷昧要紧,紧转去厝仔读册!联考卡要紧,紧转去。”
这是他的学生在联考的前一天,去探望病重的祖母,祖母生气的赶他去读书。等他考试飞奔回来,祖母已经往生,尚余温热的手里,还握着他求来的平安符。
祖母的这段话,让一个催促孙子去读书的台湾阿嬷形象跃然纸上,读着这段话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如果用白话文的话,这个形象马上没有了血肉,索然无味。
这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聊天力:
为什么作家都有那么多话能写?
为什么我写文章找不到灵感?
看看蒲松龄吧,他从20岁开始搜集素材,找寻乡间老人讲述神鬼故事,在40岁的时候完成了490余篇的《聊斋志异》。
互联网时代,想要获取信息实在是易如反掌,我们需要的是挖掘自己、倾听他人。
用典力:
引经据典、强化主题;懂得取舍、切勿堆砌。
第三大法:理解用词的美妙
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名词力、去形容词力、镜头力、素材力、词汇力、字辨力、量化力等等等等。
名词力:
遇见一个很帅的人VS遇见一个像胡歌的人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古道西风瘦马VS骑着一匹瘦马,吹着冷风
以上的例句,哪些更为具象,哪些更优美,你细品!
减除力:
刚开始学习写作,为了让文章更为优美,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通病——堆砌辞藻。
中国古诗之优美,就在于极为精简,绝对没有多余的一个字。
把握好自己文章的脉络,适当的加以修饰。绫罗绸缎全都裹在身上,没有了层次与主次,怎堪比为了突显五官精致、身形婀娜,而断臂的维纳斯?
节制力:
讲究用词和语句的优美,但又不能过分渲染,以免落入俗套。
有句老话讲“看景不如听景”,那是因为,后者更能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
第四大法:借助体裁之美
这部分内容,告诉大家,写文章要把握好体裁的特性,把相应的特性运用到自己文章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技巧大体包括:迂回力、矛盾力、夸饰力、反向力、圆融力、神话力、小说力、格物力、诗眼力、自媒体力等等。
圆融力:
这对塑造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重要。
作者提到的圆融,就是不要让人物形象脸谱化,不需要非此即彼。也就是说写到好人就完美无缺,说到坏人就十恶不赦。人性是多面的,好与坏也不是相对的。学会圆融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才会骨肉丰满。
自媒体力:
作者根据自己自媒体的从业经验,总结出自媒体品牌成功的五要素:
品牌=利他+重复+艺术+简洁+正派
自媒体品牌是这样,自媒体文章也是这样。
能让我们发挥自我自媒体的平台太多了,遵循这个原则,不仅仅能让自己的文章被大家看见,更能让自己,被别人看见,塑造自己的品牌。
我们写文章,是以文字为载体,向读者传递信息。
这本书,让我们在面对各种体裁和选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能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厚重感。让读者透过文章,能看到文章背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