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填饱肚皮,多日奔波劳累,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了。
晚上接近十二点,睡意来临,但我还是决定打个坐,静一静,找一找自己。
半夜起床上厕所,划开手机,看了一篇介绍三毛的文章。
文中加了三毛的音频。声音是如此的柔和干净,和听到的李娟的声音一样。
作家是一群心思敏感细腻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感叹李娟选择的那一条路:一个人独行。
现在看来,也许是不错的。看三毛一生不断陷入爱和失去,心该得有多疼,疼到最后连文字也无法救赎,不得不自己动手杀死自己的肉身,以让灵魂安息。
作家里自杀的还不少,海明威、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海子、伍尔夫、马洛伊……
最近对这一句有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年轻的时候看三毛的文字,读不懂她内核里面的疏离和悲伤。
中年以后再读,就能明白人生的荒凉与无常。
世人都只知羡慕三毛的文采,殊不知那些流浪、浪漫,是沾着作者生命的血泪,它们一直若隐若现,蛇形沉淀于文字的最底部。
文字到底是舒缓了还是强化了三毛的悲欢?落在读者和作者心里的,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作家是过于清醒的一群人。时常醒着也是一件特别累的事。而容易有幸福感的,都是愿意糊涂一点的人。
大部分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敏锐激进,绝决炙热。而三毛,我感觉她一直在拒绝长大,内里依然是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孤独至髓,又深深渴望被关注。可一旦被注意到,又惴惴不安的要躲避。
爱情是唯一照进她内心的那道光。可那束光,在三毛的生命里,一直是白晃晃的亮完就彻底的熄灭。爱情的美沾着死亡的阴影,一次又一次,就像刽子手中的刑具一样,锋利冰冷而残忍。
看三毛的音频,真正体会什么叫形神分离。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中,身体被迫接受现实,而精神世界却拒绝纳入。一般神经大条的人,时间一疗愈就可以了。而三毛不行,她是最薄脆的刃,当外力让它磨损钝化时,最后宁愿玉石俱焚。
到底是她弃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弃了她?曾经给了她阳光,如果一直在那片温暖里,再寒冷的心也可以融化。可总是才化掉一点,就极速降温,如此反复。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三毛。但不是每人都有三毛的决绝。面对一次又一次沉浮,坚定得不上岸。世界吻我以痛,报之以歌是态度,让你杀死我,更是一种极致的悲壮。
写到这儿,有点困了。睡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