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唐诗鉴赏过程中,我隐隐预感到这项工作即将走向尾声。但还是忍住没看最后的页数,只想一路埋头,等待那天的自然到来。
终于,在今天,结束了唐诗鉴赏之旅。从2021年4月中旬进入简书的第一篇鉴赏起,至今2022年2月中旬末,历时近10个月,鉴赏文章共计128篇。也是偶然,第一篇从李世民起,最终篇自齐己终。一帝王、一僧人,开首和终章都不是“正常”身份的诗人。
鉴赏不为其他,只愿记录下自己对诗歌的所思所想。也许其间并无高见,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自我解读而已。非要用一个字来说明我的解读着力点的话,那么就该是个“情”字——以我一个中年人的生活经历,通过诗歌感应作者的情思。
做一个“共情者”,也许就是对诗人最大的理解、对诗歌最好的鉴赏。
当初本意,我原是想为宋诗“正名”的。为何?
因为诗歌仍然是宋代文人心中最正统的文学创作形式。宋代文人用最庄重严肃的态度,写下自我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准的诗歌。但宋代文学的代表却是宋词而非宋诗。为什么呢?
词,本是作为诗的补充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形式。但与诗歌这个正统主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难登大雅之堂,故被称之为“诗余”——作完诗歌之后的余事,消遣之余再填填词。
作为对正统诗歌的创作,宋人自然要庄重,要有风骨,要注意很多避讳,不然显得“不专业”“不正经”,也就得不到文坛主流的认可。消遣,则可以放浪形骸、畅叙幽情,可以插科打诨、风流调笑,权当茶余饭后的玩笑而,何必当真!这是宋诗和宋词在创作者心中的根本区别也。这一区别,就出了大问题——用心、庄重、严肃、正经创作出来的宋诗,显得古板、严谨、官方;放松、随意、抒心、恣意写出的宋词反而更显真性情、活力四射,讲了真心话,露了真心情,瞬间让人产生同感心、同理心。
因此,宋诗前有唐诗这个“珠玉”在前,谓之并列已属难得,超越却是不敢认的。同时代却产生了宋词这个“真性情”的“家伙”,以它生动活泼、敢言敢语甚至是疯言疯语,积聚了宋代文学的超级流量,生生将宋诗拍在了沙滩上。
这可以理解为文学的“美丽误会”,却也是自有道理的“歪打正着”。因为在后世的理论里,说真话、写真情本就是文学创作的朴素真理。
庄重严肃的宋诗,在“流量”方面,完全不敌个性突出、新颖别致的宋词。
但在质量方面呢?是不是宋诗也不敌宋词呢?
从触动人心、跳脱表达上,似乎宋诗在整体上确实不如宋词。但在彰显诗人功力、凝聚诗人心血、表达家仇国恨等层面上,宋诗在整体上是超过宋词的。更甚者,宋代文人们,很多既是作诗者,同时也是作词者,我们岂能说宋词一定超过宋诗?所以,宋诗的质量是毋庸怀疑的,它毫无疑问地同样可以代表、甚至只能由宋诗来代表宋代文人们的创作水平。也许我们会对这个结论还有所犹豫,但若要宋人自己来选代表作的话,他们一定会选宋诗。因为一些词的主旨、格调,笔法的肆意甚至轻佻,他们自己是不好拿得出手的。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玩笑的说法。
我鉴赏宋诗的理由,便源于此。宋词固然值得世人称颂,但宋诗同样不应该被埋没。让诗歌绽放出它应有的历史光芒,于当初的我而言,其实特指的对宋诗的挖掘和鉴赏。
从这个角度讲,我刚刚结束的唐诗鉴赏完全算不上取得阶段性的成绩,那似乎只是诗歌鉴赏的“前奏曲”,宋诗鉴赏才是真正拉开了序幕。
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诗的王国,和宋代文人们共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