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天主题: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在生活的某个方面像个受害者?对此,你要怎么做才算是负责呢?
“受害者”和“负责任”的话题是个很有深度的话题,是个多数人从不思考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人认为,我们要为我们所有的遭遇负责,不能把不幸责怪环境或他人,因为“受害者心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只有“负责任”的心态才能让人走向成功。
举个例子吧,我今天出门走路走的好好的,过来一辆车把我的脚压了,然后扬长而去。我该做什么反应呢?如果我与因此骂街,就表现的像个受害者。但是另一种观点是,既然遇到了这样的事,骂街也于事无补,所以没必要骂街,要为自己的遭遇负责。那么负责任的表现是什么呢?微微一笑,就像什么都没发生,继续走自己的路。
可是,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我不是受害者吗?我为什么就不能表现的像一个受害者呢?我凭什么为他人的过错负责?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那受害者心态恐怕是无法摆脱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事情每天都把我们变成“受害者”,爱人的早餐做糊了,导致早晨饿了一顿;孩子赖床不起,导致上班迟到了,下属办事出错,导致挨了老板批评;老婆和老妈拌嘴,结果都找自己撒气;去银行取钱赶上柜员机坏了;去市政办事赶上网络坏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是想开点吧,可是该如何想开呢?是传说中的“放下”吗?可是如何才能“放下”呢?不想当“受害者”,难道就不是“受害者”了吗?
其实,“受害者”心理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心理,是天性,这个在佛教中叫做“我执”,就是每个人都会执着于“我”的存在,凡事对“我”有利的,就会欢喜或追求,凡事对“我”不利的,就会生气或逃避。而人总是会保护这个所谓的“我”,不愿意“我”受一点伤害或委屈,所以无论遇到任何不好的事情,都会下意识的找除了自己以外的责任,这样就能样自己心里好受些。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我执”背后的真相,那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但我今天不对“我执”展开论述,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并非几句话能说清楚。今天我想说一个相对“浅显”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没有什么人遇到的任何遭遇是无辜的。
爱人的早餐做糊了,导致早晨饿了一顿,可是为什么做早餐的不是你?孩子赖床不起,导致上班迟到了,那为什么你不早点叫孩子起床,或者用更好的方法?下属办事出错,导致挨了老板批评,可是你为什么没能帮助下属提高工作能力?老婆和老妈拌嘴,结果都找自己撒气,如果你会做事,老婆和老妈的关系不可能更好点吗?走着走着被车压了脚,如果走路的时候注意看路看车,怎么会被压倒?这些事情真的找,一定找得到自己的责任,为这些事情负责任有什么不应该呢?
那么,去银行取钱赶上柜员机坏了,去市政办事赶上网络坏了,难道不是受害者吗?当然不是。柜员机是机器,总有坏的时候;网络系统很复杂,也难免出故障。这些事只要我们活着,遇到都是有概率的,不遇到是运气,遇到也是正常,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但办事的日子,时间和地点是自己选的啊,怎么能没有一点自己的责任呢?没有人有绝对的责任把一切都准确无误地准备的好好的来迎接我们办事,而我们也不该对这个世界那么苛责。
事情已经很清楚,所有不好的事情的发生,自己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责任。然而,这还不是我们该为所有事情负起责任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为所有不好的事情负起责任的主要原因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快乐,我们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进而获得人生的一些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一道算术题。还是那句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你总把自己当受害者,那就是人生受害者十之八九,然后整个人生就是不停的受害。可是如果你愿意为所有不好的事负起责任,承认都是我的错,没有关系,看看自己到底要付什么责任,然后无则安慰,有则改之,争取下次不犯错,那所有的人生不如意就变成了自己成长的契机。这样以来不但心态变好了,没有什么事会惹恼自己,而且自己还会不断的成长。
另外,对于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花费全部精力去追求梦想都嫌不够,哪里还有功夫去责怪别人和责怪环境,有功夫的话都应该花在如何修身,如何改造环境,如何靠正能量影响社会方面,这才是君子所以为,这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走自己规划好的路,最终实现人生成就。
不过说到底,如果不明白“我执”背后的真相,想要真的做到遇到任何事都有负责任的心态,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道理都懂,遇事则迷,我自己也经常如此。所以还是要努力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