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坚持日更20天,或更长时间,或者日更20天就失败了,你会对这个结果怎么解释,是把它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还是归因于写作能力?还是外部原因,工作忙,写作任务难等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索,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6个原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健康,外界环境,同时这6个因素可以归为3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在性)、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稳定性)、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控制性)。最后,将6个因素和3个维度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其结论是:
1、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TA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或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人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二,学习正确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一个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能力低)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一个人如果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习得性无助,往往具有如下特点:1低成就动机。2低自我我概念。3低自我效能。
人们可以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激发学习动机,改变行为习惯。
就稳定性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那么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报成功或失败的预期,便会增强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那么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不会受到影响,其成败经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就内在性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内在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避免参加以后的竞争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学习结果),就不会对其自我印象产生什么影响。
就可控性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他们就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