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所以,人要常存敬畏之心,要有“三畏”,即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而保持敬畏之心,就要做到“三不”,即不与,不终,不胜。
不与,北大有位教授解做“不参与”,不算确解。与之本意是给与,给还不是多给,一勺为“与”。引申出来,恰恰就是甩脾气,使小性子,道也附合侍才傲物者的本面。“一阔脸就变”,还有人做官则脾气长,自我感觉本事大的不得了,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不与,就是不能在权力等身外之物加持下迷失了自己,不能自我膨胀,有了三两棉花,就觉得该做个弹花匠。所以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不终,就是不知所终,不知回头。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说的湘谚“晓得下塘,须要知道上岸”,算是最恰的注解。诗云,“弥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本色易改,初心难终。这也符合人之常情,比如“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恰是贫贱之时常说的,常见的是有钱了换老婆,官大了易朋友。只是,世道无常,风水轮流转,谁也难保证一生富贵,曾国藩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不知所终,不得善终最为可怕可怜。做人当晓得循常理,别忘本,回头是岸。
不胜,就是事知不足。人没本事不可怕,总可以学习,怕的是有点小本事就自夸,仿佛老天第一,他第二,甚至老天都是第二。有三句话说的好,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现在有个词叫“本领恐慌”,恐的挺好。人生白驹过隙,在有限的时光里,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是为使命达成。就是要常存谦逊心,永保学习力,不胜终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