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路上抓十个人问他们知道哪些心理学家,十个有九个会提到弗洛伊德。与他同样广为人知的,还有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关注情感联结、分离焦虑、悲伤和哀悼、无意识加工、防御、创伤、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等,并利用“自我”、“自恋”、“心理防御”、“潜意识”等概念来解释这些心理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先驱,这个学派的理论盛行一时,后来另一位心理学家对它发起了挑战。他就是约翰·鲍尔比,英国病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很多研究发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却得出许多与精神分析截然不同的观点。
鲍尔比写著了依恋三部曲《依恋》、《分离》、《丧失》。有时会加上《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合称依恋五部曲。
在依恋三部曲中,鲍尔比分别回答了:子女与母亲联结的本质是什么?。。母亲缺失会对孩子的人格和生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第三本书《丧失》中,鲍尔比核心在于论述生命早期的丧失反应与生命后期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有特定的区别。
丧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死亡、离婚、遗弃、因为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暂时性丧失等。丧失通常会引起悲伤和哀悼。鲍尔比重新界定了“哀悼”的含义,扩展了它的含义,用来指所有有意识或无意识由丧失引起的心理过程。“悲伤”则用来特指个体体验到丧失的痛苦,并或多或少以公开的方式来体验。
整本书围绕着丧失引起的哀悼而展开,首先分析了成年人不同的丧失情况 —— 丧失配偶、丧失孩子的情况,以及不同文化里的哀悼习俗。他重点分析了不健康的(病理性的、失调的)哀悼反应,包括非常多情况。最后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哀悼反应,使得有些人呈现出健康的反应,而有些人走向了病理性。
书的后一部分则用来分析儿童的哀悼反应,由此来对比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Ps. 一些碎碎念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鲍尔比,早期的心理学分析很多样本都基于临床的精神病患者。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95%以上)都不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去了解这些知识还是值得的。
在这些书里,我看到各式各样的症状,他们的遭遇让人心疼,也让我感慨人类的心灵也是多么脆弱的存在。就如同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注意过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好的生命系统应该同时关注这些问题。
我刚刚查询了抑郁症的发病率,世卫组织的数据,估计全球有 3.5 亿患者,以 75 亿的全球人口计算,这个比率达到了 4.6% 。那也是挺高的了。
书里有很多症状怎么看都不合逻辑,可人类就是会这样,比如既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情感,比如理想化坏的事情自欺欺人,比如一面强烈的服从另一面强烈的控制等。
还有另一个感慨,投胎很重要,这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很多问题或幸福的来源。生命很多问题一环扣一环,对个体如此,对于个体有关联的人也是如此,有些关联还会持续一生。比如,一个低自尊的人,通常伴随着低共情、自我中心等;由这样的父母抚养的孩子,潜移默化被影响,并且将这些模式带到未来新的关系之中。生儿育女,如是反复。
我无意无限放大原生家庭的重要,只想表明一个事实,它确实带来很多千丝万缕的影响。成熟的人生意味着走出他的原生家庭,理解过去只是为了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