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如何战胜华尔街?


战胜华尔街是全球最牛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写的一本书。

他11岁就到高尔夫球场捡球,从这里他接触到了很多的社会精英,从他们的嘴里了解到股票。

他从大二就开始了股票投资,并坚定的认为,股票这东西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进入华尔街之后,他发现课堂上学的东西不足以在华尔街占一席之位。

之后开始了他的调研生涯,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在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中做到了年均回报%29,超越了巴菲特。

彼得林奇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

彼得林奇统计%75的基金投资业绩连市场平均都达不到。他说如果你没达到平均的回报,说明你非常喜欢听股评,听信专业人士的意见,而缺乏质疑的态度。

这样就会轻易的买入。买入一只股票前应该把买入的理由都写下来贴墙上,卖出的时候,确定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后,才卖出。

彼得林奇举了一个例子,圣阿格尼斯大学让学生们做了个模拟投资组合,结果远超99%的基金经理的业绩,更超过了标普500。

而他们当时做的选股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学生们去找那些股票,然后把他们的投资逻辑和分析都写下来贴到墙上。

大概写

1.这间公司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看好它。

2.主营收入、利润、毛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及其增长情况。

3.跟同行比有什么优势?

4.与历史比较、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

5.预计极端情况

6.收集关于它的一些负面消息

彼得林奇就此总结一条投资圣经,千万不要对任何无法用笔将公司业务描述清楚的股票进行投资。

彼得林奇的富达基金技术部门,做了个统计,以证明定期定额投资的有效性。

他说1940年你投1000美元,购买标普500指数,52年后,你的资金变成了333793美元。

但如果玩法变一下,你每年都定期投入1000美元,52年后,你一共其实只投资了52000美元,但你此时会拥有355万美元,结果是增值68倍。

还有一种玩法是,在每次股市下跌超过10%的时候,你除了定期投资那1000美元之外,再追加1000美元进去,结果是你52年来一共只追加31次,所以你一共的投资是83000美元,但52年后,你的总计收入又神奇的翻倍了。变成了630万美元。本金增值76倍。

可见,定期定额投资,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让你获益颇丰。

彼得林奇的经验是,投资白马股,如果你投资成长股,那么就要至少要5只股条的组合。成长股是玩概率的,确定性并没有白马股强。

他在1987年股市崩盘的时候,当时所有媒体全是负面消息,金融危机,这次美国不知要衰退多久等等。

那时候他已经辞去了管理基金的工作,用个人账户疯狂收购股票,股票也一直涨,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所以彼得林奇说,逢低买入,(不适合个股,只适合指数),跌得越深,说明你未来获利的空间就越大。其实这也是赌,只不过赌的是股市不完蛋,国家不完蛋。概率怎么也有%99以上。

股市下跌就像季节更替一样,迟早会涨回来的,每次的世界末日,最后都不影响,反而再创新高。

彼得林奇有一个绝招,那就是股市一大跌,他就去读历史,回想那41次历史上股市暴跌的经历,往往看着看着,心里就不恐慌了。

彼得林奇建议普通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比如你的投资中要包括一些债券,因为债券是还本付息的,他每年都会给你产生收益。

他说你以为债券安全,错了,如果遇到通胀上升到2位数,那么债券几乎必然是赔钱的,债券市场价格会下跌2-3成,不次于一次股灾。但债券是有周期的,不能长期持有。

加息的前夜,未来利息会越来越高,货币基金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等债券价格到底,利息最高的时候才是投资债券的好时期。

彼得林奇喜欢股票不喜欢债券,他说债券只能保证你的生活,而不能让你赚钱。所以如果你生活没问题的话,那么应该尽可能的多持有股票。

彼得林奇还很鄙视同行,他说基金经理们根本就不会选股,否则业绩不会这么差,75%的基金竟然还跑不赢指数。

你们都在指数的成分股里挑股票,结果还跑不赢指数,也就是说75%的基金经理都选择了里面最差的股票。

所以当你不知道投资什么的时候,投资指数就是最好的选择,买了指数,你就超过了75%的基金经理。当然,一定是在价格合理的范围内。

如何挑选基金呢

挑选的标准就是,如果这个基金投资的是大盘股,那么大盘股涨的时候,这个基金比它涨得还快,跌的时候又比它有限,那么这个就是好基金。

彼得林奇又说,当我们在投资小盘股和大盘股间做抉择时,不妨回顾历史,小盘股的波动比大盘股波动大得多,如果你发现小盘股的表现落后于大盘股,那么往往意味投资小盘股的机会来了。

所以彼得林奇说,买基金的时候,你恰恰不应该追求那些目前市场最热的,涨幅最好的基金。

而应该逆向去看。比如现在A股涨的好的是价值股,你反而应该去关注那些成长股基金里面的明星基金。一旦市场风格切换你就能赚大钱了。

而不应该去买价值基金里面涨的好的,因为他们涨的好,恰恰因为他们仓位重,一旦市场风格切换,你就损失惨重。

让我们来看看彼得林奇如何在他的麦哲伦基金上选股吧

早期阶段

彼得林奇总是买入卖出股票,换手率达到了300-400%,不过他这么频繁长债也有好处,就是不断地逼着他去学习,不断调研,4年下来,他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

不过这也让他错过了好多大牛股,比如联邦快递,他5美元买入,10美元就卖出了,但这家公司最后涨到了70美元

而他找到了一条如何快速熟悉大量行业和公司的捷径,那就是他们基金与与上市公司安排的午餐会

他跟着石油行业的人,零售业的人一起吃个饭,聊聊天,这种方法有助于他对这些行业前景的把握。

他甚至还给公司高管下套,比如“你最敬佩的是哪家公司”,如果他回答了,彼得林奇就去买那家公司的股票而不是这家的公司

中期阶段

你应该的关注公司,而不是过分的关注股票

所以,他请了两个交易员,一个帮他卖出,一个帮他买入,这样他就可以更加关注公司了

到了1981年,他变得更有耐心,他的基金年换手率从300-400%下降到了110%

这一时段,麦哲伦基金的重仓股是零售业和金融类企业,这些公司都有共同的特点,资产负债稳健,发展前景良好

1982年,当时美国的借贷利率达到了2位数,此时彼得林奇也不得不抛售股票,去增持国债份额,道理很简单,当时买债券都比股票的预期收益要高了

当时他还接受了著名的金融类电视节目的华尔街一周的专访,主持人问他投资操作的时候,彼得林奇说他通常把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盘成长股和周期股,另一部分是保守的白马股。一旦股市下跌,他就卖掉白马股,多买小盘成长股和周期股。一旦市场回升,他就反向操作。

在整个他的投资生涯中,早期在麦哲伦基金规模很小的时候,他的投资基本集中在大公司上面,但随着麦哲伦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投资反而集中到了小公司上面。

1983年后,麦哲伦基金开始进入了成熟期,这时候也就是彼得林奇说的基金晚期,随着他们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时他买入多达900多个股票,后来甚至多达1400多只,不过有700多只加起来不够基金账面的10%

接下来我们要讲讲他的投资哲学

他说选股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其中一门,他们中间得有个平衡

所以,他的方法是科学的分析,加上艺术的决策以及实地的调研

他在华尔街十几年的历练,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完全不同了

他看到股票上涨反而沮丧,看到股市大跌反而高兴

他说过度低估的熊市才能找到便宜的好股票

这里有一个PEG的概念,就是市盈率比上净利润增长速度

如果大于1则不具备投资价值 如果小于1则具备投资价值

怎么分辨公司的好与坏,那么很简单,你的世界里只关注指数基金就好。

根本就不用研究基本面。

把50指数,300指数,500指数,创业板指数,以及红利指数,还有恒生指数和标普指数玩明白,在国内已经鲜有对手了,一年赚个20%左右,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要选股,万一真的选到了一个垃圾股,那么真的完蛋了

彼得林奇之所以敢选股,他也只是局限在几个行业里面

他自己总结说,他从未在科技股上赚过钱,让他赚钱的要么是汽车,要么是金融,要么是零售。

而他选零售行业的股票的方法就是去逛街,但他不是去购物,而是去看别人购物

他觉得自己 买东西不够客观,于是就去关注自己的三个女儿

并时刻留意他们的衣帽间,看看冰箱里又添加了什么饮料喝食物

还有他家的孩子很喜欢gap的衣服,但他也没太在意,结果这只股票5年涨了10倍

他甚至说,他女儿们发现牛股的能力,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基金经理

彼得林奇说,如果你投资零售企业,库存是你要看的重点

如果存货高于正常水平,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管理层可能是在掩饰销售不佳的现实

随后他们必须要降价处理,必然影响业绩

陷入价格战的零售企业也是不值得投资的

彼得林奇说,他看财务报告的时候,都会死死的抓住一点,也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比如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换句话说资产-负债就等于股东权益,股东权益里面,最能确定的就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个东西对比一下现金流量表就知道了

另外负债端也有重要信息,彼得林奇说,股东权益最好是负债的2倍,如果负债超过股东权益,就有点麻烦了,一般看到这样的公司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要注意那些低迷行业的优秀公司,有这么几个特征,公司成本很低,管理层节约,尽量避免借债,员工待遇不错等等,但增长速度却比许多热门的快速增长行业中的公司还要快

相反,那些会议室漂亮,公司高管薪酬过高的公司,一定内部等级森严,肯定业绩平平

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往往预示着周期股表现不佳。而你要做的是在经济复苏之前,提前布局到周期股里面去

周期股包括铝业、钢铁、纸业、汽车化工、航空等

对大多数股票来说,市盈率越低越好

但对于周期股来说,则恰恰相反,市盈率越高或者亏损状态才是好时机

彼得林奇说,很多人把汽车当成了白马股,但事实上它却是周期股

他说,如果你要投资汽车股,那么有个绝招你应该知道

那就是二手车的价格,二手车价格低的时候就代表整个汽车市场悲观,二手车价格回升,也意味着汽车厂商业绩好转

但是,没有永远的繁荣,没有不落幕的周期,这些好景都不会长久

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行业是餐饮股,他说,你嘴巴所到之处都是你的重点投资对象

如果你在美国60年代投资餐饮股票,无论是麦当劳还是肯德基,20年下来你基本能有200倍的回报

彼得林奇很喜欢那些,有方法快速复制商业模式的餐厅,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DQ冰淇淋这些

另外,这些连锁的商店,要重点关注增长率,负债和单店销售额,单店销售额要每个季度都增长,合理就好不要过快

公司最好没有负债,用销售收入,覆盖掉投资成本,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扩张模式,也就是用赚来的钱再去扩张

警惕那些借钱扩张,单店还亏损的公司。很可能会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

餐饮类股票他们的市盈率一般都会给个20-30倍市盈率水平,因为他们业绩稳定,也能穿越牛熊

没事干的时候,找到一只股票,然后试着分析下,把所有的买入理由写下来,然后贴到墙上。6个月之后你把它翻出来看,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分析错了,哪些地方分析对了。哪些大牛股错过了,哪些风险躲过了。久而久之你就有市场的判断能力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