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和尚空了法师年纪并不很老,才刚满五十。可他辈分大,地位高,又蓄了一大把胡子,于是人们都叫他老和尚。
他没什么经济头脑,可是庙里要修佛事,要塑金身,哪一样能离了钱?
一天,某银行行长到庙里来卜卦问签,问官运仕途。那时,正值换届,行长心里七上八下,扑通得厉害。偏巧,行长抽了个下下签,签上说他十日内必有囹圄之灾。吓得行长面如土色,腿似筛糠,连问老和尚该怎么办?
空了法师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你就做件善事吧,贷给庙里十万元,保你消灾免祸。”行长拿出支票大笔一挥,老和尚十万元当即到手。行长还说,若真灵验,保我无灾,我再给你十万。不出十天,行长居然升迁了。行长越发信神了,到庙里来还愿,不但那十万元贷款不要还了,又捐了十万元,共计二十万元,给庙里作香火钱。
可空了法师总觉此钱不干净。他想,这行长肯定是个贪官,要不,一听有囹圄之灾,怎么就吓得腿如筛糠呢?
从此,他就有了块心病,想做件善事,把这二十万元捐了。
那是一九九四年的夏天,一连七十多天没有下雨,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他下山了。下汽车时,刚好那车站在一家证券公司门前。老和尚朝证券公司门口一看,一头的雾水。他也看报,知道前两年为买股票,挤死过人,如今怎么败落成了这个样子?上午十点,营业时间,巨大的卷闸门只开了一道缝,若要进去,得爬才行。
老和尚口渴,买了瓶矿泉水,边喝边问,那卖水的人说,他就是证券部主任,如今不买卖股票,卖冷饮了。证券公司都快关门了,他们两月都没开工资了,关了门,他就失业了。一家人吃什么呢?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空了法师心太软,见这么个五尺汉子流泪,他的眼泪也下来了。忙念了声“阿弥陀佛”,心想,何不买点股票,做件善事,救股市股民于水火之中?
于是,他便随证券部主任进了卷闸门,大厅空无一人,麻雀乱飞,一地雀粪。
见居然有人买股票,主任狂喜不已,说:“深发展”便宜,就买“深发展”吧。那天是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深发展”当天的牌价为一元七角五分。空了法师念了声:“阿弥陀佛!”二十万全给他了。
过了几年,他要下山,却盘缠不多,囊中羞涩,他想起还有些股票。
他下了车,又大吃一惊,只见证券公司门前人如潮涌,挤不进去,出什么事了?却见门口的广告牌上有证券部的电话号码,忙掏出手机,找到了主任。
主任立即迎了出来,将他请进了贵宾室。他说明来意,主任打开电脑,一看,“深发展”涨停,堵了三百多万的单子,都买不上。空了法师忙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与世无争,就卖给那些买不上的人吧。”那天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二日,“深发展”的牌价是三十二元。过了五分钟,主任提了满满一皮箱钱来,吓了他一大跳。忙问主任有没有搞错,他给他的可是二十万呀,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三百多万了呢?主任说,我们从来没多给过人家钱。
从此,空了法师名扬四海,成了大名鼎鼎的股神,一把挣了三百多万。庙宇香火鼎盛,香客如云,朝拜者排山倒海,来的都是股民,不是要听佛经,而是要听他的股经。
老和尚对着“九头鸟”大喇叭说:“《佛经》即《股经》,慈悲为怀!阿弥陀佛!”
(选自《名家名作·微型小说》,秦榆选编,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评论
这是一篇小小说,通过一个老和尚炒股的缘由与结局,传达了一个以慈悲之心入世的哲理。
开头讲了老和尚因为庙里的维护与发展,也离不开金钱的需求,可当他给银行行长解签得到了大笔香油钱过后,他觉得这是不干净的钱,应该用来做善事。
从老和尚下山遇到证券交易所主任,因为同情他们,一心想要做善事,而买了股票,文中刻意注明了日期,那个1994年,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有了对深圳发展的规划,而文中的股票买的“深发展”,这个细节从时间上和逻辑上,使故事有了强烈的写实感。
老和尚买了股票,并没有把心放在上面,这与我们许多炒股票的人,心态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老和尚买股票的动机,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正从行善出发。
当老和尚在寺庙需要钱时,想起了股票的事,然后把股票卖出,拿回了10几倍的利润,后面的日期,也很有意义,1997年5月12日,当时大盘暴涨1000点,正好在5月12日到达顶峰,然后回落,可那一天,老和尚卖空了股票,完美的收官。
这和我们现在炒股人士的心理,形成了隐性的对比,现在人越涨越贪,不懂得收手。
文章叙述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运用过多的修辞手法,构思新颖独特,饶有趣味,看似幽默风趣的语言里,包含了深刻的寓意,为世人带来警示。
也是在告诉我们,一切的成功都与正义善良有关,当人把金钱看得至关重要,以金钱至上为人生信条时,就会因贪婪欲望而带来厄运,老和尚一心向善,只是想把这笔不干净的钱,用来造福人民,结果却收获了财富。
这也是在警示我们,爱财因取之有道,做事之前,问问自己的良知,它有没有带着善意,善意的致良知,才会有意外的收获,做人,切不可贪婪,即便是好运来临,也要懂得,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