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消失的她》你还相信爱情吗?(无剧透)

电影《消失的她》上映仅仅不到一周,就突破了12亿票房。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营销策略值得学习,紧扣当今社会大多数女性的关注点,制造了很多关于“专治恋爱脑”、“看完电影就分手”“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的话题。

在看电影前我就频频刷到类似的文章:

“闺蜜十年恋爱脑被一部电影治好了”

“一部给恋爱脑做开颅手术的电影”

“听说看完电影恋爱脑女人都分手了”

。。。。。

铺天盖地的宣传离不开“恋爱脑”这三个字,再看看如今票房的一路飙升,看来很多女生都把“恋爱脑”带入到自己或闺蜜的身上,才会被这样的宣传语所吸引,想要用一张电影票的钱摘除恋爱脑,怎么看都是物超所值,血赚的买卖。

今天咱们不讨论剧情,以免剧透,毕竟才刚上映一礼拜,可能有很多小伙伴想看还没来得及,给大家留一点悬念。今天先来谈谈“恋爱脑”到底是什么?那些你以为的恋爱脑女生,是真的恋爱脑吗?是真的无可救药吗?

恋爱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恋爱脑这个词开始盛行,多半带着贬义色彩,而且大部分情况用来形容女生。如果在网络上搜索恋爱脑的定义,会出现很多解释,从百度百科到心理学研究者,再到恋爱导师或素人博主,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有着这样那样对于恋爱脑的定义。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 恋爱大过天

· 为爱付出很大的代价,损失自己的利益

· 失去自我意识,以恋爱对象的意志为中心

· 将谈恋爱带来的愉悦感作为生活中唯一的能量来源,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很多人都在倡导大家摆脱恋爱脑,树立理智脑,更有甚者会鼓励大家不要谈恋爱,避免掉入爱情的漩涡,正因如此才有了“智者不入爱河,铁锅炖只大鹅”的调侃。然而古今中外各种文学著作、经典电影都不乏浪漫的爱情主题,引发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拥有真挚之爱的期待。那说一千道一万,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爱情

说到爱情的定义,就不得不提到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成分组成,分别是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成分就是爱情三角形的三条边,由此可以列出如下几种爱情类型:

浪漫之爱——拥有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缺乏承诺的爱

相伴之爱——拥有亲密和承诺的结合,缺乏激情的爱

愚昧之爱——拥有激情和承诺,缺乏亲密的爱

完美之爱——同时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爱

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呢?

人一旦坠入爱河,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感受到超越其他事情所带来的快感,忍不住把注意和精力集中在特定的伴侣身上。而恋爱脑的人对情感的依赖和痴迷程度更深,更容易为爱上头。

如今大家好像不分青红皂白的在怒斥恋爱脑,我倒认为不用一杆子打死所有人,并不是所有的恋爱脑都是无可救药,恋爱脑也分不同的情况和程度。当然极端的恋爱脑可能由病理性引起,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了无尽的痛苦,这种情况建议进行心理干预。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恋爱脑,以及看完电影后声称自己的恋爱脑被治愈的那些人,很多是性格敏感细腻、对待感情有很多天真的幻想、对爱情抱有更高的期待的人。

理智的恋爱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另外一个词,叫做“理智的恋爱脑”,我的理解是会在感情的开始真诚投入,沉浸式恋爱,尽情的享受恋爱带来的快乐,会主动制造浪漫的情感体验,没那么多算计和心机,但是如果发现对方与自己理念不同,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也会果断离开,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讲过一系列爱情课,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其中针对“恋爱脑”他讲过这样一段话:恋爱脑的人是很单纯很美好的,有生命的真实性,可以把生活变的特别有生机。宁愿做一个“恋爱脑”,也不要变成“功利脑”、“内卷脑”、“心机脑”。当然恋爱脑也要自我珍惜,把纯粹之爱留给值得的人,不要给错人啦~

爱情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谁不想拥有一份至真至纯的爱情呢?如果继续还可以说个三天三夜,这次就先讲到这里吧~回到开头提到的电影《消失的她》,有爱情也有悬疑,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观看,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建议过分带入哦,更不用经常把“不相信爱情了”挂在嘴边,希望大家都能树立自己的恋爱观,收获美好的爱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