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部纪录片。
《最后的棒棒》
佩服导演何苦这样一个汉子,在自主择业后,
首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褪去刚离开军营的浮躁,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走进这样的生活,适应这样的环境,扛起这样的担子。
这需要很强大的行动力。
拍出这样的片子。
这需要不断学习的精神。
其实,青春没有界限。
23岁也可能是已入棺材里的人。
“厕所在楼外五十米处,大部分自立巷的人都去那里,当然,如果憋急了,小便也可以在水桶旁边的下水道解决,条件是必须瞄准,即不能溅到水桶里,也不能滴到楼梯上,看起来这像是一项技术活。”
“对方用力扣断电话的那声脆响,震得我耳朵嗡嗡作响,显然,棒棒不是他们需要付出和礼貌的对象。”
“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得老黄,至少年轻了五岁,深蓝色西服外面,套着一件牛仔马甲,西服负责体面,马甲负责保护西服。”
“虽然劳动光荣,但是没有人想当棒棒”
这些叙述虽平淡,但却直插人心。
看的时候,我也在拷问自己,当我们看到比我们生活条件差的人的时候,在同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暗自庆幸,甚至突然虚伪的觉得世界很美好?
前段时间范雨素火了,在围观范雨素艰难生活的同时,我们会不会一边惊叹范雨素自由的灵魂,一边又对照自身不好不坏的生活的自我安慰呢?
当然,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避免,但不要被放大。
就像薇薇安用相机,让穷人发声一样。何苦用摄影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阶层。
大家都是焦虑的。一场大病,一场金融风暴,大家可能都会一贫如洗,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财务。所谓中产看不起农民,我觉得他在自己哄自己。
范雨素,棒棒身在底层,更准确说,他们就是我们,他们的焦虑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焦虑。
希望自己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明天,能像老黄一样,看到真正的残疾人,能把口袋剩的五角钱送到他们手中,像范雨素写到自己的女儿一样,
“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她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明年,能像现在这样,依然保持阅读、写作和健身。
若干年后,也能像何苦一样保持激情,记住自己的情怀。
放几张图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