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河南安阳洹上村时,袁世凯正在做寿。
闻听湖北乱起,一座皆惊。袁世凯立刻让人撤去酒宴,挥退戏子。然后,他摆下茶围,与来客共谈国事。他强调,大家是谈,不能说“商”。
在座诸人,你一言我一语,大抵都讲,武昌叛逆不过数营,瑞澂、张彪定能制服叛逆。
有人说,革命头子孙中山、黄兴都不在湖北,叛逆之人群龙无首,定不能成事。
还有人讲,武昌是乱兵哗变,志在哄抢,一俟大军压境,必然随之消亡。
袁世凯不言语,静听诸人发言。
良久,他徐徐道:“武昌之乱,不比长毛(太平天国)。摄政王乃一高墙内养成的王爷,未经世事;瑞澂、张彪二人,皆平庸之辈,安能镇乱!”
听袁世凯如此说,立刻有人奉承:“如此说,天下大事,非袁宫保您出面不行!”
袁世凯仰头一笑,连忙摆手:“不要这样说!今日只谈风月,莫论国事……”
武昌炮声隆,洹上欣喜起对袁世凯而言,一个无比巨大的历史机遇,已经出现在他面前。
武昌起义两天后,清廷电谕已到,要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手下人听说后,都兴冲冲进门,前来道贺。袁世凯头也不抬,他看了看电文,信手置于茶几上,淡然道:“现在不是着急的时候。”
武昌枪声响过之后,最惶急的,莫过北京的清廷。
当时,内阁廷议,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处理瑞澂,一个是如何平息武昌的起义。由于托人送钱走关系,加上本人与清廷的最高层都有“关系”,瑞澂本该杀头的大罪,最后落个“戴罪立功”的微小处分。而在如何处理武昌起义问题上,大家一致主张一定要派兵剿灭。剿平武昌的人选,当时有两个——袁世凯和荫昌。凭资历,袁世凯一个能顶荫昌五个。
但事实明摆着,载沣两年多前差点杀了他,现在临乱把他拎出来,清廷很没面子。面子不说,对袁世凯的疑忌最关键。
武昌汉人造反,如果派袁世凯这么个汉人去平灭,载沣等人思来想去,怎么也不放心。既然如此,只好派荫昌去统师。
荫昌(1859-1934年),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1911 年5 月“皇族内阁”成立后,荫昌被任命为陆军大臣。
荫昌早年就读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曾去德国陆军深造,与时为皇太子的德皇威廉二世同班,私交甚笃。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请荫昌推荐人才,他挺有慧眼,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和梁华殿推荐出去,日后的“北洋三杰”段、冯、王,全在其中。
载沣当初要杀袁世凯时,出于私交情谊,荫昌替袁世凯说过不少好话。从性格上讲,荫昌是个新派人物,早在留学时就剪了辫子。所以,他见慈禧太后,总要接个假辫子才行。
在满洲贵族中,荫昌这个人算是个“大好人”,但军事上他完全不行。袁世凯以“内阁总理大臣”登场荫昌这个人,好玩不正经。他脚蹬德国长统靴,身穿中式缎袍,嘴里唱着京剧《战太平》的词儿,拿着身板架式上了火车。
荫昌非常轻敌,认为清军水陆并进,阵势这么大,平灭武昌几个叛党,应该很容易。为此,他大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意头。可由于调度无方,铁道挤塞,弹药未及时运送,荫昌与那些军中“留学生”出身的军官、顾问们,一时间都无所适从,等到强大的第四镇开到前线,武昌起义,已经到了第十天。
10 月23 日,荫昌把指挥部从信阳前伸到孝感,巡洋舰海琛号也把大炮瞄准了革命军。
但是,事已至此,一切都太晚了。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军机,10 月22 日,湖南独立;当天,陕西独立;过了两天,九江响起革命枪声……大清的多米诺骨牌,开始了倒塌的过程。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儿上,没有别的办法,清廷只能起用袁世凯。眼看中国局势渐乱,怕威胁到各自的在华利益,洋人们出来说话,纷纷要求清廷把袁世凯请出来主事。
在清廷内部,本来就与袁世凯一气相通的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这下子底气更足,他们一起对载沣施压,要求重新起用袁世凯。
载沣没辙了,只好屈从。
载沣这边愿意了,袁世凯那边没那么容易。该拿捏的时候,一定要捏足了谱儿。
袁世凯声称自己浑身是“病”,不仅老腿病未好,左胳膊也坏了,气喘发烧高血压,一并都来。这就是讨价还价的第一步——湖广总督,官太小,不干。
其实,袁世凯什么病都没有,他大馒头一顿吃五个,再加两碗河南烩面,精气神十足着呢。
无奈之下,清廷派徐世昌劝说袁世凯。
袁世凯摆出了六大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各省起义的党人;四、解除党禁;五、需委以指挥全国水陆军及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有十分充足的军饷。上述六条,哪条不答应,袁世凯绝不出山。
11 月1 日,清廷下达谕旨,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看到电报,袁世凯终于长吁一口气。这天,他赶至湖北孝感,做坐镇指挥的姿态。载沣不让他在湖北待着,心急火燎请他入京主事。袁世凯仍旧推辞,表示自己的“总理大臣”一职不是公推,不敢奉诏就任。
直到11 月2 日,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正式推举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他才去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