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当中。语言是不靠谱的,交流是无太多意义的,(周围的)人实质上都是可有可无的。只要能维持生命持续下去,在这座城市活下去,怎么活,大概都是没关系的无所谓的。
找一张王若琳的合集来听。下午开了一下午的车,快成了车里的哲学家。开车也是适合思考的好地方,只是要注意导航和红绿灯就行。在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里,有一位男爵,作者称之为餐桌上的哲学家。仔细想来,这两个称呼略有乐趣。一个是车里的,一个是餐桌上的。车里的基本是孤独的状态,餐桌上的大概是包含了和他人的互动的,或许还夹带着部分虚伪的。但虚伪下的真实我们也能从中猜到一二。
在今天的时代、时下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不上网,除了工作的同事外少言寡语,那基本可以称之为陷入孤独中了,至少是挺孤单了。我还是喜欢孤独的状态。因人而异,尽管它不太好定义。周围来来往往那么多人,无数人来了又走,从初见时的心悸,聊的有来有去,到慢慢开始平淡,到最后没话可说,连见面都觉得尴尬。相较来说,还是孤独比较恒定一些。正所谓独坐防心,在我看来,任何时候都需要防范我们的心,别让它有太过刺激的爆发,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伤心的。
相较于众人喜欢的抑扬顿挫,我更偏爱一成不变的安静。在安静当中,我可以不断在生活中探索深度,或探索有深度的生活。方式来说,目前为止,自然依旧是阅读、思考和写作。当然也喜欢对谈,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人是群居动物,一般来说我们喜欢交谈、对话,只是文明这个东西变幻莫测,慢慢人的个体开始觉醒,并对除己之外的一切客体越来越苛刻,失望开始成为常态。孤独尽管不是个好滋味,不过当一段时间过后,会有个别人反应过来,依然喜欢孤独,而且是深深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