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怎么喜欢中国的近现代作家的,也许是离他们的时代有些远了,也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些伤痕,像是王小波的那本站起来的猪,就觉得尖刻灰色得令人不舒服。还有就是一些那些喜欢以俗取代雅,以直代巧的烂俗作品太多了,我明白这是某种对宏大叙事主旋律的叛逆,是某种解放思想,但如果推倒那堵墙之后你能用泥巴作画,就不要用屎。
初读王朔就觉得姜文与他的作品投缘是对的,那种率性自然的浪漫气质的京圈文青,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光听名字就是很吸引人,就是那种酸臭文艺气息快要出来掐住你的脖子的感觉。
事实也是如此,前半段的其实不过是段烂俗的纯情少女吴迪失足误了终身,以及终生的故事。在王朔的笔下到也算是有些文艺的洒脱,与纠结。也正如篇名所说,是火焰,人间升腾着的炽烈的欲望,挣扎着的,煎熬着的,最终坠落的火焰。
后半段就开始虚幻了,沉入海底的,是他们在轮船上看着的,一半虹霞,一半海水的幻梦。
主角梦幻般的相遇,遇见像极了前任的女孩。他们像是久居一般自然,只不过现在他成了那个困囿于情感中难以走脱的人。
后半段的阅读感受其实是很魔幻的,那些如同复刻的台词,海岛游船,佛寺菩萨低眉。王朔还特意弱化了主角的心理描写,让人有一种间离,一种错位感。
“我”是否已经死在了某个温暖的午后?
也许是同吴迪死在了一起?
在前半部分的一些情节又无比巧合地在后段一一映照,肝炎,劳改犯,不再纯洁。很难不想像是某种宿命意味的寓言。
我其实读完之后感觉到的是某种矛盾,以及无措。那些从旧思想中解放而来的人们,又无法脱离传统道德而存在。传统秩序的大楼又显而易见地存在着那些所谓后现代的墙缝,里面有着无数叛逆地种子。
纯洁的吴迪会被危险烛火所吸引而后送葬于光焰之中,放浪形骸的我也渴求着着某种稳固的秩序关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霞光的火焰其实也倒映在海水之中。
经济以及政治的以某种诡谲地形势蜿蜒爬行,人们的道德观念其实也处于保守与激进的叠加态,自由到什么地步才算自由?在传统观念瓦解后,我们又应该重塑成什么样子?
“你看那边的白云像不像马克思,像不像?”
我乘船离开,坐火车,看到公路田野与工厂,看到无数随处可见的开朗女孩。
然后,容许我升华一下,我回来的时候,太阳下起了雨,一半是雨,一半是火。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