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一分子,我们时常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等。我们都知道,很多公共交通工具上都有爱心专座,它们的座椅颜色跟其他的区分开来、很明显,有些座位边上还写有“老弱病残”字样。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为什么当公交上没有“老弱病残”时这些爱心专座应该就让它空着,不该去坐。
必须承认,在想明白这个之前,我是一个会去坐爱心专座的人。我的基本想法是:如果车上没有老人、小孩、孕妇、病患等需要坐爱心专座的人,而其他座位都坐满了,或者比较远,那么我坐上去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没错,为什么要傻傻地站着,或者走到最后面去呢,爱心专座就在下车门旁边,而且位置比较舒服,它是最方便的。
但是,我从网上,还有跟去过日本、香港的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一致提到,在发达文明的城市里,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爱心专座一般人是不会去坐的,他们都会站着,即使旁边没有老人,那些座位也会放空着,没有人会去坐。
这没有引起我的思考,我即使看了这样的帖子,听了这样的话,并没有让我认为不去坐这些座位有什么正确——他们都只是描述一个现象,但是没有人跟我讲过他们为什么不去坐,仅仅因为教育吗?他们的长辈跟他们说,你们要放空,然后他们就放空吗?或者仅仅是因为他们天生骄傲吗?这对我没有说服力。
从资源不被浪费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坐这些位置无可厚非,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公交后面突然想起一些东西:
公交车到了某一站之后,车上的位置都坐满了,包括爱心专座也坐满了,这时候又上来了很多人。我突然意识到,假如现在上车的人里面有老人、或者孕妇,车上会发生什么?
那些坐在爱心专座的人首先应该站起来让座!对吗?但是,这时候必须慎重思考的是,他们站起来“让座”的这个行为能否定义为“让座”呢?如果定义为“让座”,那么等同于我们认为“爱心专座”和其他普通座位一样,是没有差别的,可是如果没有差别,为什么是他们应该首先站起来。
显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爱心专座跟普通座位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他们首先站起来把座位放空是应该的——他们这里不是让座,而是把座位还给座位的主人。说得更清楚一点是,在公共秩序当中,“爱心专座”被设计出来,被大众接受,意味着“大众”应该承认这么一点:“爱心专座”属于那些“需要被爱护的人”,包括老人、孕妇、生病的人等等,这里的属于跟财产归属没有什么差别,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东西,我们有什么权利打着“资源不被浪费”的幌子去占领呢?如果可以打着“资源不被浪费”的幌子这么干,我们就可以进入人家的房子里睡觉,因为他们主人去旅游,房子空了……
这时我想起了人生的一些其他类似的情景:比如一个朋友跟你借钱,但是你们没有说好什么时候还钱,有一天你突然需要用钱了,或者你突然觉得对方借得太久了想要回来,这时候你去跟对方开口要钱是什么感觉——本质上你应该是理直气壮的,但事实上很多人感到很尴尬,虽然明明是你的钱。或者即使你理直气壮了,你去开口要钱也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类似的,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上了公交车之后,走到爱心专座旁边,有些人站起来了,他还要对他说声“谢谢”,而事实上公共秩序中他们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坐这些位置的,这就是文明——社会整体对于一个群体的爱护。
在理解了这个之后,除非我老了、生病了、或者怀孕了(当然我是男性,不会怀孕),我都不会再去坐爱心专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