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道做不到?为什么很难做到持续改变?如何能够改变行为?

就像我们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们不能戒烟,我们不能定时的吃药,我们也知道锻炼身体能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素质,但是我们也做不到持续的锻炼。我们一方面会不自觉的坐进沙发,穿上一件舒适的衣服打开电视机,而另一个声音却推动你穿上跑鞋要去做一些锻炼,我们会采取哪一种行动,就是这种力量哪一种推的更狠,可以让这些力量为自己效劳。

要想真正改变行为,我们必须得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彻底弄明白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解释。

我们大概可以把行为分为三类,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

因此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要正确的区分出,我们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行为。

改变行为的7个模型。

阶梯模型把焦点放在小步骤上,一个人便会有更高的成功的概率,那么这个小步骤有多小呢?小的意思就是小而又小。

要实现持续的改变,我们不光需要梦想,也需要教训,但是更重要的是放弃梦想,只要去做就行。我们的教训是找到正确的第1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实现第1步上,然后花时间回顾你的进展,接着在第2步中重复这个过程。光有梦想是不行的,光有梦想我们就通过生活摆在你前进道路上的日常考验,是梦想到达山顶并不会让我们持续不断的进行攀登

但是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在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在实际中却仍在规划太大的步子。这也是有原因的,计划小步子难以让人兴奋起来,而做大梦想带来的幸福感要强烈得多。举个例子就是我们为了下个月参加一个活动,而要想去减掉5公斤的体重,也可以安排今天就去健身房,那么今天决定去健身房能够让你这么兴奋吧,好像不那么兴奋,如果你想要减掉的是那么可观的体重,那么去一天健身房听起来就不怎么有意思。

把全身心都放在时下远大梦想上,实际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他感到气馁。

我觉得我犯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毛病,我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的梦想,但是从来走不出第1步,而走不出第1步,我们怎么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自己一定要改。

锚定效应。环境的确会改变人们的答案,不同的环境会让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本不相关,却能影响最终决定的事情上。就像我们参加聚会的时候,有的人会问要不要来点薯片,那么我们想想可能我吃少一点吧,吃个五六片,但是拿过来的时候是一大包,然后我们吃的时候就会多吃几片,最后可能半袋薯片就没有了。那么十五六片薯片,就是原来他的计划,那么不管是给他带一小碗或者一大袋,理论上都不应该影响这个计划,但是因为得到了更多的薯片,他不得不重新拿出,于是调整了计划打算是更多的薯片以适应这一变化。

步骤…目标…梦想

我们设计的步骤的大小应该取决于我们需要的是梦想还是目标,梦想比目标更大,他一般要花三个月或者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而且你之前从未实现过这个梦想。提醒人们心怀梦想能保持的动力,但完全专注于梦想,则会令人最终放弃,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完成步骤和目标。完全专注于梦想,会让人把步骤规划的太大以至于半途而废,目标才是关键,你需要专注于完成具体的小目标,校准思路并应付应用这一模型,只有这样才能让改变更加持久。

想想我们在日常的生产工作当中,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梦想是实现安全工作的零事故,这个目标很大,但是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步骤,没有把这些梦想变成一个可实施的步骤或者是把步骤规划的太大了,以至于半途而废完成实现安全工作的梦想,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比如说在一个月里面或者在一周里面或者在一个季度里面没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分解一天一周一月一个季度的安全的工作目标,最终实现我们安全零事故的梦想。

小于一个星期的那就是步骤,一周到一个月的是短期目标,1~3个月的是长期目标,如果是超过三个月的,那就可以称之为梦想。把梦想刻在脑海里保持动力,接着选择一个大约用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时间来实现的真正目标,然后去规划实现该目标的小步骤。

为什么要建立阶梯模型?

为了改变行为要关注日常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

人们为快而小的奖励赋予的价值要高于延迟到来的大奖励,换句话说,人们青睐于迅速看到结果。与专注于梦想相比,专注于小步骤,可以让人们更快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专注于小不足也能让人们更快乐,更积极的去尝试,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奖励。

每当大脑得到奖励,一种强效的多半就会喷涌而来,让人感觉良好,于是想要重复该行为,以便再次感受相同的化学物质。如果一个人希望得到小的或者中等大小的奖励,最后得到了中等的奖励,其大脑会释放多乖,但如果人们期望获得中等或大的奖励,最终得到了众多的奖励,那么大脑就不会释放多巴胺。因此他的所得超过去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而低于其实大脑并不会释放多巴胺。人们感觉良好并不取决于其实际成就,而取决于他们期望达到的成就。

我觉得去年我坚持锻炼的过程就是非常享受的过程,因为我的确在这个过程当中,享受了高于锻炼身体,减去体重的目标。

社交磁力,我们喜欢把自己想成独一无二的,不从众的,那么社交磁力会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社群的力量,知道怎么驾驭它,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持续改变。

社群想要对成员产生持久的影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为授权提供力量,创造社群实力,对于规模非常小的事情,比如5年以下的事情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建立社交实力,而对于较大的势力来说,需要15%的参与者投入社交之类的建设工作。但是我们要分清楚的是,到底是我们选择的授权还是授权选择了我们?

成功的社群应该具备的几个要素。

信任的需求,如果人们信任社区里的其他成员,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他们就会更热一学习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更愿意改变,这种心态始终在人们互助交流想法经验和难关的过程中形成的。

融入的需求,大部分人会努力的融入社群,他们的兴趣并不需要融入所有的环境,但必须要有融入某些社群的需求。

自我价值的需求,能在做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上更容易坚持,能更好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的需求的社群,可以提升社群成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社交磁力的需求,社交磁力对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事情,保持持久改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加入了一个事情,但并未感受到社交之类,那么他可能没法帮你实现改变。

获得奖励的需求。人们总是喜欢因为某个良好的行为获得奖励,然后就会继续这么干,最终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习惯。

赋权需求,例如人们要自我感觉良好才能满足自我价值需求,我们还需要感觉到自己能够控制生活,才能觉得自己被赋予了权力。

这群里面需要的思维榜样,第1个就是专家,更有影响力的专家合作,他们可以成为自认为经验丰富,第2个是名人,大家都喜欢和崇明人那里获得支持,第3个是传播者找喜欢社交的新人加入你的社群,第4个是本土的榜样,如果你不认识专家或者名人找不到传播者,但是可以用身边的榜样来建立一个社群。

要事为先。不过我们希望人们坚持锻炼的习惯,那么前提就是这个行为必须对他来说十分重要,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要把事情贯彻到底,人不需要,动力是大多数专家认为人天生并没有所谓的动机性人格,人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在了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位置才去做事情。

极度容易。极度容易就是让事情变得真正容易,从而可以使我们坚持下去。

行为在先。人们需要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才会随之改变,我们要哄着大脑,得让他意识到改变可行。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们无法在意识上让自己快乐起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环境通过周边的人通过一些刺激的行为让自己开心起来。

致命吸引,我们该如何把一件事情变得有吸引力,让自己不停的做下去的一种流行的方法,就是将其游戏化,通过奖励人的积分徽章或者金钱的某种活动或者产品变得有吸引力,进而使人们愿意继续或者持续的做下去,但是尤其或者事物也并不是随时都有效,关键在于利用心理科学。

反复铭刻。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流程,坚持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我们了解人类大脑的力量,并将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到个人生活中去。如果我们反复的做一件事情,比如说走相同的上面的路线,大脑就会储存信息,比如说我们打乒乓球肌肉也会产生敬意,我们可以每天用不同的刻意记住怎么走就能坚持到达目的地,大脑对人也会采取相同的方式,如果你反复同一个人互动,大脑就会承受这些信息,好让你自然而然觉得跟他在一起更舒服,将模式铭刻到大脑的过程,解释了人类大量的心情,大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某些产品而不是另一些产品,为什么人会养成某些习惯,反复铭刻是把他们喝到脑中让他更容易做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