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 四百〇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音整理
本章虽然短,但是影响很大,被后世人引用的频率很高。因为这一章讲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提醒我们看问题应该从面向未来,看得久远一些,否则困难就会不断出现,让你疲于奔命。
孔子在《论语》里所谓的“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人,就是和“鬼”相对应,活着叫人,死了就是鬼。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是指上等人、君子或者说贵族,与“民”相对。很明显,本章中“人无远虑”,说的不是普通人,而是针对于贵族君子来说的。这种情况在先秦文献中并不罕见,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里有这样的记载,“冉求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看得更远,想得更长久,而普通人可能就理解不了。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也有记载,“子服惠伯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就是说君子考虑的比较深,比较远,而小人则只考虑眼前。
我们来看文本。“人无远虑”,“远”不仅代表时间,也代表空间。就是说思考的地域范围要够大,思考的时间范围也要长久,否则都不能称之为“远”。
这个“虑”的意思是“思考”而不是“担忧”。如果是“担忧”的话,这句话就重复了。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为长远的事来担忧,那就会为眼前的事而担忧。这不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了嘛!一个人一直在焦虑不安中度过,那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了。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无远虑”,指的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要长远,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谋划百年大计,关注百年之变局。这样君子所考虑的事情不仅是个人的,也可能是本省的、本国的,甚至是全世界。
“必有近忧”的“忧”不是忧愁,而指忧患。如果一个人不能为长久谋划,那眼前就会出现麻烦和困难,而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忧愁。
我们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所表达的核心和本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说,一切都有长远考虑,一切都提前做好准备,就不会出现近忧,这样就实现了良性的循环。反之,一直都在近忧之中,没有时间做长远规划,所有该远虑的事,都变成了近忧,这样就会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