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丘吉尔当上首相,才16天,就遇到这糟心事。
一方面,雄赳赳派到法国的远征军,被希特勒揍得满地找牙
另一方面,团队内部,该死的法克斯爵士,坚持要向法西斯投降
怎么办?
对于这次大撤退,丘吉尔账算得很清楚,也很悲观:
“我们应该能够撤出5万部队,如果能撤出10万人,那就是了不起的表现!”
(二)
撤退是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持续到6月4日,共9天
短短9天时间,不是5万,也不是10万,
而是把近34万大军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为盟军日后反攻和最后的胜利,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
撤退一结束,丘吉尔就发表演讲
“奇迹靠的是坚持和完美的纪律、靠的是细致的执行和随机应变,靠的是忠诚和克忠职守......
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七海大洋战斗,我们将在海滩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战斗,我们将在丘陵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铿锵有力,激荡人心。
但敦刻尔克真的是靠英国人一己之力吗?
(四)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投入137个师、3800多架飞机、2400多辆坦克和大量装甲车...
从空袭开始,运用闪电战,装甲部队配合形成钳形进攻,当天卢森堡投降、5月14日荷兰投降
英国派往法国的远征军和法国军团,被围成瓮中之鳖,饮用水都几乎断绝,伤员一天才能喝一杯水。
即使到6月4日,敦刻尔克大撤退完成
盟军共阵亡9290人,10000多法军被俘虏,加上受伤和失踪的人,共损失6.8万人
丢弃了:700辆坦克、12万辆汽车、8000挺机枪、9万支步枪、2400门火炮、6400支反坦克枪,51万吨军用物资、7000吨弹药...
所以,敦刻尔克一定不是胜利,只不过是失败后的止损逃生。
即使英国举国欢庆,沉浸在喜悦之中。被桂冠诗人歌颂为“9日荣耀”
(五)
敦刻尔克的胜利,其实是希特勒放了丘吉尔一马!
5月24日,就在大撤退两天前,希特勒给A集团军坦克部队,发布“停止前进”的命令!
一方面,希特勒是要稳中求胜,以“穷寇莫追”的策略来巩固战果。
历时两周的德军所向披靡,而对手并未遭受决定性重创。
停止前进,集中靠拢,是为了防止可能的“撞击”。
陆军总参谋长约德尔认为:“一切的事情都有时机,我们要耐心等待其发展”
希特勒和隆施泰德在5月24日达成共识:“法国北部的战斗,已接近尾声,任何大危机已不可能,除非是局部。”
(六)
另一方面,希特勒想以“放一马”的方式,争取英国在苏德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一招1866年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萨尔瓦战役中用过一次。
以宽松的条约,将暂时的敌人变成了相安无事的邻居,甚至是帮手。
希特勒相当注重对王朝战争和一战的经验总结:如避免双线作战和闪电战、避免以拿破仑胜利的姿态进入被征服国。
希特勒毕竟不只是一国军事统帅,更是第三帝国元首,必须从更宏观的高度考虑敦刻尔克的战略抉择:
德国目标很清晰:击败法国、赶走英国,尽力向东扩张。
因此灭掉英国,便宜日本和美国,对德国没啥好处
而又打又拉,让英国中立,集中力量去揍苏联,才是上策
战争的本质不过是强势外交,德国复仇的对象是法国,称霸欧洲的障碍是苏联,因此希特勒命令坦克停下来
展现实力、尽快和谈是最优策略。
德国作战备忘录上写:“打(英国)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胜利”。
希特勒在演讲中的意图更加明显:“我有责任向理智的英国呼吁: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理由”
但人算不如天算,后面的趋势超出了希特勒的掌控力,尤其是丘吉尔,根本不是张伯伦
希特勒外交上的妙笔,终究变成了军事上的败笔。
一纸“暂缓进攻”的命令,最终让威风凛凛的希特勒,一步一步滑入失败的深渊。。。
_THE EN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