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表演生活,有些人在生活。
1
这大半年以来,我开始逐渐删除我发过的朋友圈,减少在朋友圈出现的频率,有朋友说我怎么好像突然消失一样,看不到我分享的生活看不到我的动态。
当我在翻阅自己的朋友圈的时候,我看到以前的动态,瞬间不认识自己了(人在成长的过程是在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我在想“我当时好傻逼呀,这么点儿破事,还值得在那儿发个动态嗷嗷的叫。我甚至不承认这是从前的自己,我感觉到羞耻,赶紧删掉了这些动态,以免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傻逼。
最终我想出来了,那就是不再发表。或许即使偶尔发表了权限也只有自己会看到。因为即使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一种幼稚,但是这种幼稚只允许自己知道,所以把这种“幼稚”私人珍藏。
2
曾经朋友圈是我比较珍视的一个社交平台。
我还记得我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图片是要精挑细选的,文字是要左斟右酌的。
按下“发送”的瞬间如同苞米地里初尝禁果的少男少女般期待与紧张。
后来朋友圈喷涌着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
“孩子出生37天纪念,小天使爸妈爱你”
“高数三连跪,心情烦到爆”
“老爸父亲节快乐。”
“深夜美食,报复社会”
“老公今天送了我个包,美美哒。”
“明天去香港,有要买东西的亲吗,xxx面膜八折噢。”
到底是我厌倦了这样的朋友圈,还是这样的朋友圈厌倦了我?我想不明白。
3
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人(注意真的是很多人)都非常的“有想法”,无论是微博,还是QQ空间,甚至是朋友圈,每天都被他们的“想法”刷屏,无论是新年寄语,奋斗口号,或是转发鸡汤段子,其实都是一样的潜台词——“老子要努力了!”他们是如此思想丰富且信誓旦旦,最后却依然还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平凡人”。
渐渐的,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在任何领域,“有想法”本身真的没有太大的价值(注意不是没有价值),世界只属于那些能够“将想法变成执行力”的人,而并非那些很‘有想法’”。
想要看书,别他妈装得像模像样坐在电脑前捧着《读者》喝鸡汤,要看书就滚去图书馆。
想要打球,别他妈装得自己像科比附身趴电脑前听着解说打着FS,要打球就滚去篮球场。
想要陪家人,别他妈的坐沙发上干瞪眼偶尔还瞅两眼电视剧女主角,要尽孝心就带着他们去爬爬山逛逛公园吹吹在工作上的牛逼。
想学做菜,别他妈装得整个手机都是豆果美食下厨房就以为自己是五星大厨,要做菜就滚去菜市场先学买菜不被骗。
想谈恋爱,别他妈在QQ陌陌微信上和人家聊得热火朝天互喊宝贝,要谈恋爱就去把人家给约出来看个电影吃个饭。
想去打工,别他妈百度谷歌智联招聘的网页把电脑屏幕糊得像屎,要兼职就去买个早餐买份报纸沿着马路一家一家先去和人打个招呼。
发一个想法,发今年要实现什么事情。要真真正正的去做了才可以的。我不再在朋友圈打鸡血,发励志金句,只停留在那些想法上,我消失于朋友圈。
4
消失于朋友圈并不代表我讨厌我的微信好友,事实上他们大部分都是我生活上的好朋友。
我并没有厌倦朋友圈,朋友圈的忠实用户,多半就是我的同龄人,处在毕业就业结婚买房的岔路口。我每天乐于看大家的生活百态,少了这些人生活好没有乐趣。最后我要感谢那些仍然活跃在朋友圈的好友们!
你们继续,我先撤了!
微信搜索【自己办订阅号】(ziji-ban)一起聊聊生活中的破事儿、破人儿,嬉笑怒骂、想说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