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误问题
网上有不止一个人询问常常列在《苏文忠公全集》卷首的皇帝圣旨的相关问题,但给出的原文却有一些错误,与《苏东坡传》林语堂的摘录并不一样,于是我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查询了一些版本,最终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的文本为标准。大致有这么几句话,相对可靠的文字应该是:“虽仪刑之莫觌”、“尝膺特起之招”、“不可夺者峣然之节”、“王佐之才可大用”、“倘九原之可作”
原文
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傥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白话文翻译
皇上有令:
我在前代圣贤之后继承他们绝妙的儒学,在古籍六经之中探寻精深的言论。(我)将要振兴这种教化之风,于是追念那位尊长。虽然他的仪容风度已经看不到了,但所作文章尚且可以求得。举他为儒者之首,赐给他太师之位的皇宠。
原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号文忠的苏轼,他修养自己的气节,因此为人刚正,尊从自己所听闻的道理,所以崇高明智;广泛地阅览典籍中的文章,(才能)几乎如海之包容、地之负载一般自然而又广大。他的文章远追礼仪之始,大概如金玉声一般和谐。他那富有见识的言论自比孟子,议论事物又怎肯低于陆贽?在嘉祐盛世,他曾当选为制科三等。到了熙宁年间,国家纷乱,于是(上书)陈述了治理国家的长久之计。哀叹他人离间贬出京城,惊骇谗言恶意毁谤。(先生)浪迹岭南偏远之地,却如同身在朝廷心系天下;思忖古今,就如同把握住了造化玄机。(先生)那崇高的气节无法动摇,那自然而然的名声没人能够达到。(对)才能(的判断)不应追究于生前,评价通常在死后才显得公正。人们传颂着当年元祐时期的学说,家里藏有眉山先生写的诗文。我多次放下手中的卷宗又重新拿起,久久钦佩(先生)崇高的品行。人材可以委以重任,遗憾不与(先生)同一时代。君子总是生前不得志死后品行才有可能显露光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议论前人。倘若死者能够再生,那数千年都可以看见听闻您的风姿。您那杰出飒爽的在天之灵,请服从我的任命。准许特别追赠太师之位。其他官职不变。
典故、多义字、生僻字注释
绝学:造诣独到之学。
六籍: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斯文:《论语》中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斯文是这种文化的意思,这种文化即礼乐文化。发展到后来,斯文用来直接表示礼乐教化,也可代指文学。
故老:元老、旧臣;见识多的老者。因为翻译为旧臣体现不出该词原有的褒义,故译作尊长。
仪刑:仪容,风范。
用:任用。
锡:赐予。古代“锡”、“赐”往往通用,《离骚》中有“肇锡余以嘉名”。
帝师:帝王的老师,即苏轼在这里被追赠太师之位。
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宋朝的官职有虚有实,讲究颇多,总之这里会提到的都是比较显赫的官职,应该是宋哲宗时期任命的。“赠资政殿学士”,那个赠字,表明这个官职是死后追赠的。
谥:帝王、诸侯、名臣死后会根据生前所为根据谥法选定谥号,苏轼谥文忠。颜真卿、欧阳修、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等同谥文忠。
养其气以刚大:《孟子》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尊所闻而高明: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载籍:书籍;典籍。
传:代指文章。
海涵地负: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正始:一指三国时期的年号,当时玄谈风气盛行、老庄思想势起,当时的文学风气也被称为”正始之音“”正始文学“;一指合乎礼仪、法则之始。考虑到道家和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儒家在国家中的正统地位,两种解释皆有可能。
玉振金声:《孟子》中有“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后世玉振金声用来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膺:接受,承当。
特起之招:指苏轼在公元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获得三等。制科是由皇帝亲自策问的不定期特种考试,极其严格且难度和地位在进士科之上。苏轼在1057年参加一般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了1061年的制科考试,获三等。北宋历史只有两人获得制科三等,一二等皆虚设。
长治之策:公元1071年,苏轼向神宗上书《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后自觉即便不遭大祸,也将遭罢黜,即主动请求出京任职。
异人:他人。
间出:间,离间。出,古代都城为朝政中心,被贬黜,也即被调离京城。
夺:丧失;失去;动摇;改变。
24.若斡造化:斡旋造化是天罡三十六法中第一个,道家最高法力,因为其为造化神通。
峣:山高貌。
元祐:北宋元祐年间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被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苏轼的政治立场为元祐一派。新党旧党之争延续了整个北宋,直到靖康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时人总结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元祐党人包括苏轼也随之得到平反。
眉山: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古代名望很高的人常以故乡代称。
遗编:释卷;放下书籍。
高躅:躅,足迹。高躅,崇高的品行。
30.王佐之才:《汉书·董仲舒传》中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意为某人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暗而章:《文选》中有“时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李善注释认为时暗意为不显用,也有时代昏暗之说。
是以论世:《孟子》中有“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大意为君子想要和更多的有德之士做朋友,就会情不自禁去寻找古代的贤者,于是便需要了解他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先贤。详情自行查阅。
倘九原之可作:九原是春秋时晋国士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中有“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的句子,意为“如果死者能够再生,那九原里葬下的人,我应该把谁当作知己?”。后世用“九原可作”一词表示死者可以再生。
衮衣:古代天子及王公祭祀时穿的礼服
太师:最早见于《大戴礼记.褓傅篇》,三公之一,是天子幼年时的老师。后世演变为一种荣誉性质的头衔,地位过于崇高,一般只在死后追封。
余如故:常见于授予官衔的文书之后,表示其他官职保留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