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摄影,把情感留住,不仅仅是照片。
这是第三次看焦波的纪录片《俺爹俺娘》了吧,还是会哭的稀里哗啦。第一次是在摄影课上,大屏幕显示的色彩不是很清晰,但还是从开始哭到了最后,下课之后眼睛还是红肿的,思维仍被那个乡村里的一情一景勾住,难以脱离。这也许就是感情的力量,总是引起共鸣,让感性的的人,比如我,感动。第二次和第三次是自己用电脑看的,融入进去的时候只觉得世界很静,只有镜头下可爱的爹娘、眼里的泪水和一个独立的我,想哭即哭吧,毕竟这种有温度的艺术并不多见。
最后的一声爹娘撕心裂肺,在山谷中久久回响,“爹、娘”多么动听的声音,却叫声再大也听不到答复。影片仅有半个小时,却给了我久久难以忘怀的震撼。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华丽与喧嚣,“俺爹、俺娘”永远穿着一身被时间打磨得发亮的黑色棉衣,脸上是岁月留下的印痕,“俺爹”的胡子似乎好久没有刮洗过了,但总是那么可爱。俺喜欢“俺爹”背诗时的样子,他的神情与语气给俺的永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俺爹”没上过几天私塾,早早的被拉回家做了木匠,“俺爹”却希望“俺们”有出息,平时连七毛八一斤的猪肉都舍不得买,却舍得给“俺”花三百块钱制备上学的东西。五十七岁到六十七岁,“俺爹”在工地为了“俺”更好的生活连干十年,他吃的是白菜帮子和黑馒头,却把最好的给了“俺”。每次“我”回家,俺娘总是坐在床边絮絮叨叨,每次离开家的时候,俺娘总是在后面借着手电的微光目送,猛地一回头娘就在后面久久不肯离去。微光下娘的身影矮小、步履蹒跚却总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我的娘呀,生我,养我,牵挂我的娘呀。
也许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吧,之所以影片能够让观影者这么感动多半是引起了共鸣。爸爸总是喜欢在“我们仨”微信群里突然发我的小名,每当我问他什么事的时候他总是很快的回复没事。起初,我还有些生气,没事为什么好不好的打扰我,“我那么忙”。后来有一次妈妈说妹妹因为学校里补课在学校呆了十天,最后那几天爸爸便寝食难安,出出进进嘴里老是叨叨着想小二。我才知道,原来爸爸是想我了。所以,不再嫌弃他没事却叫我的名字,我也会经常打电话给他,他总用和你妈说吧来草草结束对话,但还是很欣慰,爸爸听到了我的声音,知道我很好便不再牵挂。是呀,越长大,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这距离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重要的是心里。已经多久没有和妈妈说说心里的事了。我总是用忙来敷衍,其实好多时候有时间的,我们总是感谢身边的很多人却忘了一直默默守护,默默关心自己的父母,我们总是把微笑和好脾气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差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人没有超能力不能终止时间的脚步,更不能让延缓父母老去。很羡慕焦波老师,用镜头努力留住了“活生生”的父母。尽孝永远不会早,时间匆匆,就像不经意间我都大二了,自己小学初中的场景现在回想真的仍然历历在目,焦波老师担心下一次回来就拍不到爹娘了,我也担心,用生命的常理去计算我还能痛痛快快的喊爹娘几十年呢?时间呀,不会为谁停下脚步,我们要做的只有珍惜、珍惜。第一次真真正正理解死亡是高一时爷爷的去世,姑妈用最伤心的声音呼喊着自己再也不能有爸爸了,哭得像个孩子。二十岁、三十岁叫一声爹娘容易,五十岁,六十岁叫一声爹娘恐怕就不那么轻松了。
七十二年,磕磕绊绊但仍相守,这便是相濡以沫。爹娘结婚七十周年的时候,爹拉着娘的手高兴地说:“七十年啦,你高兴不,你高兴不?”娘害羞的说了句:“我咋不高兴呀。”娘生病了,爹守候着娘,嘴贴在娘脸上,爹是在亲吻娘,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不管岁月把你摧残成什么样子,我依然爱你,爱你年轻的貌美,爱你老去的容颜,爱是不离不弃,长相厮守。
看到有一张爹为娘挠痒的照片,真的感触颇多,爷爷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吧,患上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几乎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大小便失禁。大家都认为爷爷“傻”了,但每次奶奶自己挠后背痒的时候他总是帮着挠,奶奶穿衣服他总是帮着拽好。奶奶也是,十多年无微不至的伺候着半身不遂的爷爷,好多外人看到劳累的奶奶总安慰她,就当是留着爷爷那养老金自己花着宽裕点吧。其实不是,我最了解奶奶了,她不爱财,支撑着她这么多年不辞辛苦一直守候爷爷的大概就是爱,是相濡以沫吧。
相濡以沫是爱情最好的样子,童话里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并不常有,现实中更多的还是将爱情升华成有爱的亲情,进而到不离不弃,最后回归柴米油盐,真正美好的爱情大概就是将柴米油盐过成诗,多少年后再想起彼此仍然会眉眼带笑吧。前两天读了一篇有关黄觉和麦子的文章,认识麦子之前,他是一个身上总带着一种文艺渣男的奇异特质,对什么事都不屑一顾,来来回回换过十几个女友都无疾而终,认识麦子之后,却完全被这个小姑娘一把攥住,束手就擒。婚后,他们没有陷入柴米油盐孩子的琐碎,反而把日子过得更加诗情画意。一夫一妻,一儿一女,再加一只狗,那些日常琐碎的记录,最平凡朴实的生活,却被他们过得活色生香,温香软糯。麦子是黄觉唯一能安静下来的理由。灵魂末梢的夫妻俩,除了拥有幸福还各自拥有自由,不喧嚣、不折腾、不作妖,自得其乐地熬煮着自己的人间烟火。曾经,或许谁也未曾想到向黄觉这样的不羁的浪子如今也会温柔地说:“麦子、核桃和枣,还有一盘‘下酒菜’,够我吃一辈子。”这也许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镜头下的每一幕都那么真实,没有华丽与喧嚣,却前前后后是共鸣,左左右右是感动。记得有一幕是院墙下坐着几个老爷爷,吸着烟,唱着歌,那种淳朴,那种舒服,只有真真正正是农民的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的到。小时候,爷爷家的老房子后面也有一面这样废弃的土坯墙,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有几个老爷爷坐在那,嘴里哼着小曲,吸着旱烟,互相吹着牛皮。后来,土坯墙倒了,盖上了新的瓦房,老爷爷们大多也与我天各一方。从影片中看到这一幕真的很是触动。
纪录片中提到腊月置办年货,手磨的豆腐,沿街的吆喝与梆子的声音交织也是我久久不能忘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每个清晨都在各种撒满晨光的叫卖声中醒来,后来大了些去了住宿学校,很难再听到沿途的吆喝了。再后来,高考毕业之后,我有大把的时间等它,而它却很难再钻入我渴望的耳朵里了。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让人感动,不单单是亲情、爱情,还有这种扎进骨子里的乡土情怀,从1974年到2004年三十年间,焦波用镜头记录了爹娘容颜的衰老,更记录了农村三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焦波所说自己就习惯这片土地,习惯它的温情,以小见大,三十年间这个村子的变化正是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村的缩影,朴实的爹娘更是那一代中国农民的缩影。
感动与震撼之后还是想说,有爹,有娘,有家真好,既有来处,又有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