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人李常久,在野外喝酒,看到一阵旋风刮来,便洒酒祭风。
后来一天,走在路上,路过一处豪宅。一个青衣人邀请他进去。
进去之后,见到一层门板上钉着一个妇人,走近一看,是他嫂子。他嫂子在家得病,卧床不起一年多了。
李某见状,起疑。怀疑对方不安好心,犹豫不敢再往里走。最终还是被催促着走了进去。
进去之后,发现是阎王殿,吓得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阎王让人把他扶起来,说不用害怕,只是为了报洒酒祭奠的恩罢了。
李某问阎王,为什么他嫂子受酷刑。阎王说,这个悍妇嫉妒心太强,对小妾很坏,人家生孩子的时候,她偷偷的把针刺在人肠子上,所以惩罚她。
李某苦求阎王宽恕她,阎王说你劝她弃恶从善,我就饶了她。
李某回到家,恰巧看到嫂子在骂小妾,劝嫂子别这样了。没想到嫂子连他一起骂了起来。
李某说,嫂子脾气不用这么大,要是把话摆在桌面上说出来,怕你哭都来不及。
嫂子还强词夺理,狡辩说,我一没有偷过王母娘娘的针线,而没有和玉皇大帝的衙役调情,不做亏心事,为什么怕鬼敲门?!
李某只微微的说了一句,用针扎人的肠子该判什么罪?接着把事情前后说了出来。吓得悍妇痛哭流涕,一个劲儿的说,我再也不敢了。
过一会儿后,病竟然好了。从此,嫂子再也不嫉妒了,变成了人人称赞的贤妇。而小妾再生孩子的时候,肠子又跟着出来了,把针取下来之后,也不再疼了。
蒲松龄说:“我有朋友和我说,天底下的悍妇数不胜数,真恨她们不都得报应。我说不一定,可能是在阴间地府受报应,我们不知道罢了。”
行之评:
·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正是思考才让读书有乐趣。在我做读书笔记,整理思考的时候,才把文章品味的精细。
所有的文章都透露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言文的精简,只抓重点,就好像连点画图一样,描出关键点来,读者一读自然知道全貌。
而只抓关键点毫无废话的特点,也使得描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很突出。可谓画龙点睛,入木三分。
中文特色,极精简而信息量极大。
·就此篇文章而言,寥寥数语,便将伏笔、起因、经过、结果,描绘出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每一个细节处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配合人物所处的环境,让人感到很真实,像看电视剧一般过瘾。
这都是由于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应有的表现把握的准确,才让人感觉真实。
同时可见,作者善于总结归纳,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也很细致。
·写李某:
酒醉,故妄言、洒酒;见疑,故胆惧不前;手握把柄,故面对嫂子很淡定。
·写李嫂:
善妒,扎针于人肠;悍妇,泼辣无理,逞口舌之强;胆惧,痛哭流涕,痛改前非。
这种描写,细细品味,给我一种金庸的感觉。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无论大小,也是各有特色,对这种市侩小民的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把这些人的庸俗描写的很到位。所写尽是平庸之人,但也正是真实生活里的样子。
而且整篇文章的大结构框架,很戏剧化,永远是戏剧性。
·就文章内容而言:
李某到阎王殿,却只看到他嫂子受刑,不是阎王特意为之,就是李某知道真相,为了劝他嫂子行善编的故事。
他嫂子嫉妒小妾受宠,却没有反思过男人凭什么纳妾,而妾面对暴力只能逆来顺受,真没地位真可怜。其实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一级压一级。受虐与施虐。
而李嫂这种泼妇真是可恨,在现实中我也见到过。这种人觉得报应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胆大妄为,而一旦恐惧报应,也吓得老实起来。
面对这种人,不必着恼,不必生气。抓住关键把柄就可以降服。无用功做再多也是无用,在有用的关键处稍一使力就足够。
·可悲的是,最后她改过向善,受到人们称赞,也是因为惧怕,而非发自内心。
惧怕和向往,作为两种动力,都可以接受。只是不知道,她在改变之后,是感觉到了变化,发自内心地向善,还是一味的恐惧而已。
如果仅仅出于恐惧,那太可悲了。
古人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停留在最基础最低级的水平。
比如:无论多么正直有才华的君子,见到美女就失魂落魄,走不动路,要不动心,那只能是还不够漂亮到动心的程度;
说嫁了个如意郎君,就是对方家里多么有钱有势,榜上题名,官运亨通。
云云如此。
今天发生一件事,让我感到像进击的巨人里说的那样,直到这时,人们才发觉自己生活在鸟笼之中,压抑不得自由。
这反而让我有了动力和目标:追寻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