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自我耗损”, 英文名字“Ego Depletion”。
1,心理学上的自我损耗,就是当你不得不强制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你就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在临近接踵而来的任务挑战中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似乎你之前做事投入的精力已经把你拥有的精力消耗殆尽,你的应变能力消减退化了。
心理科学家在相关的典型实验中,一些参与者被要求在看一部情绪感人的电影时必须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在看完电影立即进行的握力器耐力测试中,他们的握力器耐力表现比没有参与看电影控制情绪的对比小组测试者明显差了很多。
心理学家分析,正是由于他们在第一阶段的情绪控制活动中,他们刻意压制正常的情绪反应所付出的努力,让他们在第二阶段的握力器耐力测试阶段他们的肌肉持续收缩能力降低了。也就是他们的正常的身体肌肉收缩能力和耐力,已经被第一阶段的刻意控制压制情绪反应给消耗殆尽了。本来耐力很好的测试者,也坚持不了一会儿,很快退出耐力测试。
2,在另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吃一些营养对身体好的膳食纤维食品时(比如难吃的胡萝卜和芹菜),同时要抗拒摆在面前味道好吃的巧克力和品种多样的糕点的诱惑。
在结束第一阶段任务后,在第二阶段需要动用脑力思考完成的任务中,他们比没有参加吃难吃食品同时抗拒美食诱惑的其他参与者,更容易早早就放弃挑战,退出测试。似乎大脑厌倦了,要休息。
神经科学家布梅斯特(Baumeister)的小组也发现“自我耗损”的大量依据,说明情绪对于神经能量的损耗不是无稽之谈。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消耗了比身体其它部门都要多的葡萄糖,而需要付出努力的情绪化的精神脑力活动似乎需要消耗特别多的身体里的现时葡萄糖。
当你积极从事于一项困难的认知推理或者从事于需要自我控制情绪的任务的时候,你血液中的葡萄糖是需要调集起来供应神经系统对葡萄糖(能量)的需要,而你身体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因此也是马上下降。同样还可以类比到一个运动员百米最后冲刺,需要调动肌肉里的葡萄糖,以供冲刺能量之需。
3,心理学“自我耗损”研究还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一项研究以色列法庭假释法官的报告似乎挺有意思。
这次研究随机跟踪了8名以色列假释法官,他们整天负责审核囚犯假释的申请,法官花在每个申请上的时间平均只有6分钟。默认是拒绝假释,只有35%的申请得到批准。研究者详细记载下了法官做决策,批准或者拒绝假释的具体时间,结果令人惊讶。在早餐、午餐和中餐后一段时间,有65%的假释得到了批准。在之后的两个小时里或者一直到法官吃下顿饭之前,假释批准的比例稳定下降;在下顿饭之前,法官饿了的时候或者大脑缺葡萄糖能量的时候,是0,没有一例是在这时候得到批准。这个结果,研究者尽量排除了其它可能的解释。
这个结果让人难以接受:疲倦和饥饿的法官倾向于更容易采取简单默认的惯例--不批准假释,这没有风险,是最保险的决策。疲乏和饥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法官的决策。
4,也有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反向假设:完成一项任务后,消耗了身体血液里的葡萄糖。如果即刻补充上葡萄糖,在后续接受的任务中,参与者能否提高自己的能力,应付挑战呢?
一些志愿者被要求在一个影音工作室里观看一段无声电影,内容关于一个妇女接受采访,要求分析这位妇女的身体语言。
这时,节目上连续出现一些台词,参与者被事先要求忽略到这些电影上出现的词句,不要看台词只关注于解读这位妇女的肢体语言。这种设计好的参与者自我耗损项目,第一阶段完成后,马上开始第二阶段测试。
按照以前的研究,看完电影、控制情绪后的参与者,在完成第二阶段测试的时候,能力是有所明显下降的。
研究者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可以立即喝掺有葡萄糖的柠檬水,一组喝加了人工甜味剂(Splenda)而不是葡萄糖的柠檬水。
他们被赋予的任务是,克服直觉反应给出正确答案。第二阶段结果显示,喝甜味剂、没有葡萄糖的参与者出现了明显的“自我损耗”反应,而喝加葡萄糖柠檬水的参与者保持了基本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自我损耗”反应。
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损耗无时无刻不在
1,在现实生活中和工作中,人们每时每刻活在一个节奏快速运转的世界中。
现实中,作为一个个体,以你自己扮演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以你为轴心的小世界,小宇宙。
人到中年,似乎活着特别累。每天早上只要一睁开眼,各种现实,各种矛盾辐辏攻心,八面围攻,让你应接不暇。有时,忙了一阵还没有歇息片刻,另一件不得不做、非你不可的事情又摆在面前。
从心理学上分析,“自我耗损”刚刚发生,你的身体在抗拒,自己实在没有力气和精神,马上精神抖擞出现在大家面前迎接挑战。可是现实中的角色扮演,社会无形的压力,又都在规范你,要求你不得不去做。这样疲于奔命,一段时间下来,身疲力竭,精神耗尽,不累才怪呢?
但现实问题是,你无处可逃。良心、道德,责任,都在约束你,即使每天处于“自我耗损”状态,也需要强打精神强出头。
2,生活和工作中的“自我损耗”随处可见,有很多例子。
一个例子是或多或少都有试图取悦别人的经历。
谁在别人面前不想留下一个好印象呢?即使心有不甘,也要为了不丢份,去强撑面子。取悦别人、压制自己本来的冲动,就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自我耗损”。
如果你刚刚为了取悦别人,而“自我耗损”身体能量,接踵而来一个任务挑战,你肯定不能发挥出你应有的水平。
如果你去面试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取悦面试官,争取好感的出发点,你可能在后面有挑战性的一些问题应对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取悦别人成为你的生活和工作常态,那么对你的工作和生活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有多么大。
有的时候作为下属对于一些上级领导的做派不满,但在面前为了怕吃亏,或者囿于权威,可以压制自己情绪,强装笑脸,也是一种“自我耗损”。
如果这时再安排你去做一项单位的挑战性工作,心不甘情不愿,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对单位长久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感觉,厌烦上班,厌烦看见同事,厌烦处理工作。
3,在家庭关系中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现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社会里,各种想法、做法的碰撞也就不可避免。一个锅里摸勺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呢?
大部分父母随着年老身体退化,精神上也在退化,从处于权威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变成小心翼翼的跟从者。
即使这样,由于他们整天拘泥于一日三餐的日常世界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他们的思维也固化在几年前,几十年前。和成年的孩子之间切实存在不可弥合的代沟。
成年的子女对于自己的孩子,可以从呵斥中,一顿爆揍中,情绪得到释放。父母做了错事,成年子女说又不能说,还得整天面对,事情还要做,长期处于精神“自我耗损”状态之中。时间久了,对于自己家庭也有可能心生厌倦的感觉。
“久病床前无孝子”,从心理学的科学分析来说,是长期情绪压抑“自我耗损”心情的补偿性反应。听听每个家庭的故事,看看每个家长和成年子女的双方行为,还真是一言难尽。不能一概而论,说都是子女的问题。有的时候就变成了互相伤害。
愤怒、嫉妒和怨恨等不良情绪,每天都在耗散我们的能量,让我们疲于应付,最终殚精竭虑。时刻处于一种活着真累的感慨,这种情绪累积叠加下去对我们身体的负面影响会造成实际上的伤害。
说轻了,让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累的状态;说重了,一不小心,身体上的什么病灶反应都会触发起来。不能当做小事情,需要积极对待。
三,与心理学上的“自我损耗”和谐相处
首先,心理学的“自我耗损”在现实世界中不可避免,首先要学会与之和平共处。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诺贝尔获奖者纳什,在完成博弈论之后,由于庞大的博弈计算,让天才的脑袋也不堪其负,患上了幻觉症。生活中老是觉得有人要暗杀他,在前半生与幻觉症斗争中,经历过许多严重的妄想导致的事件,甚至差点把自己幼子给杀死。
在后来长期与幻觉症的病魔斗争中,在妻子的多年照料下,纳什学会了与幻觉症和平相处,而不是总想着完全绝根。
因为往往越想急于连根去除病症,病症反应越是强烈。当纳什学会与幻觉症和平相处的时候,他的心态平静下来。你来就来,我该干啥还干啥;你去就去,我还在我的生活轨道上。
这种把幻觉症视作一种存在状态,与之和平相处的态度,让纳什妻子的美丽心灵得到回报:疯癫的纳什在以后大部分时间里,是清醒的。甚至能够参加了诺贝尔领奖典礼。
有科学统计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人的大脑要接触到5万多条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不可避免有些是负面的,是在精神上要损耗我们身体能量的。我们要积极面对,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要学会与心理情绪的“自我耗损”,和平共处。你来,我淡然处之;你不来,我好好享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片刻。
其次,克服情绪“自我损耗”,与之和平相处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
为了克服情绪的“自我损耗”,人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
有的研究表明,作为成年人,智商IQ在事业成功中,扮演的是基本的能力素质,是技巧性的能力。而EQ,也就是情商在成事与否的关键时刻,扮演着比IQ更为重要、更为多的作用。
情商EQ,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另一个是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自我控制和与周围人处理好关系,不是要压抑自己情绪的“自我损耗”,而是作为一种修炼,一种生活和工作能力。是一种超越低级生物体“自我损耗”,用人的意识去调控自己情绪,减少负能量,增加正能量的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生活和思维的习惯训练。
假设一个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的人来看待生死。负面情绪的人,假设人活100岁,36500天,从出生那天起,就面临死亡,这是人的铁律,即使贵为秦始皇也无法避免。而正面情绪的人可能就认为,我出生就是一个胜利者,就是个奇迹。我现在50岁,还有18250天,我要盘算盘算还有哪些人世间美景我还没有看过?
当你逐渐习惯与心理情绪的“自我损耗”和谐相处,日积月累,你的情绪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逐步提升了。
你可能学会把重要的事和人际关系,放在你优先处置的重要位置。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去处理最重要的事情。而“自我损耗”时刻,去处理一些不需要动用大量脑力劳动的日常惯例工作。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得以休生养息。
第三,克服情绪的“自我损耗”,可以根据自我实际,探索自己的独门绝技。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经验法则3:1法则(Rule of Thumb)。
文章介绍,一个人对于接触到一件负面情绪后,心情会受到负面影响,为了克服负面影响,推荐使用3:1法则。
也就是当接触到一件负面事情后,可以尝试去想或者接触三件令你身心愉悦的正面事情,用以抵消负面情绪的影响。至于是3:1或者4:1,这只是一个经验之谈,缺乏严谨的科学实证研究。但是方法思路对头:尽量想或者做些令你身心愉悦放松或者舒服的积极事情,此消彼长,来淡化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四,实际上,情绪的“自我耗损”与“负面情绪”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现实存在。别让情绪上正常的“自我损耗”都变成了“负面情绪”。
你动用神经细胞去完成任务,你就消耗了身体里的葡萄糖能量,无论你愿意与否,无所谓负面与正面,这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
如果说对于接踵而来的任务来说,是负面,不是好消息,那么关键还在于情绪的主人:你怎么去对待。
你认识到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淡然处之,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你让情绪左右了你的心情,行为,你就变成了情绪的奴隶,“自我损耗”也就变成负面的了。
最后,借用一句贝聿铭说过的一句话,来感激生活:把每个清醒来的早晨,都当成上帝送给的礼物!
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