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本质:推进与优化孩子心灵的进程。1
家长提问:应老师,我家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但是现在孩子都不理我,整天出去玩玩到半夜不回来,我该怎么做?
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已经到了信念价值观形成的社交期,社交期的意思就是说孩子需要朋友,需要同伴,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交圈,同伴和朋友对他们来说比父母更重要,也就是说孩子是可以独立于父母了!但是如果家长不知道这个事实,他们做法就会适得其反!他们看到孩子不太爱搭理自己,反而喜欢和同伴去玩,跟同伴玩起来都不回家,就开始担心孩子,紧接着就关心孩子,打电话给孩子,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你回不回来吃饭啊?你作业写完了没有啊?你在外面玩了三小时了是不是该回来了啊?!…………
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对孩子心灵进程有没有帮助呢?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一种障碍!
当孩子可以独立于父母了,但是父母不能独立于孩子,在这个时候,从内在精神上来说,是孩子大还是父母大?看起来孩子比父母还要大,因为孩子比父母还要独立嘛!那正确爱法该怎么做呢,应该是,很清楚地认识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朋友了,需要独立的空间了,他去到一个更广阔的天空了,是的,他已经从一个小家庭里走出去了!父母要欣赏到孩子的独立性,欣赏孩子的社交能力!应该是对孩子说:哇,孩子,你很棒嘛!朋友很多嘛!朋友多路好走,妈妈发现你社交能力很强,你总是能够跟你的好朋友玩到一起去,总是可以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孩子接受到我们这样的回应,孩子是备受理解和鼓舞的,这样的回应可以推进孩子的心灵进程,他会越来越有勇气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2
当老师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朋友还是迫不及待地和老师互动,说:我儿子还是不理我……
你首先能不能够就在这个课程中把老师讲的每一句都印到自己心里去?你现在要的不是迫不及待地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渴望得到老师的解答,你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分享能够引发自我的反思,你反思,在过往的过程中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做好一个父母的本分,就是推动促进优化孩子的心灵进程,而不是用你以为最好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个部分,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观念产生反思,那他是不会做出新的选择的!改变是不会在我知道里面发生的,我知道是没有用的,不然就没有那句:臣妾做不到嘛!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改变首先来自于觉察!哎,我本来没有觉察,我每一天都重复,我本来没觉察,我教育孩子一直是这个方式,有一天,我听了一节课或者看了一本书,再或者通过朋友的点拨,或者分享,我突然有一份觉察,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当觉察产生的时候,你才会做新的选择,你内在有了新的决定的时候,才会有新的行动的,而改变一定是在行动中发生的!今天的分享,我们的收获来自于我的头脑里面有了亲子的理念得到更新,或者得到了新的方法了!但是到底有没有用呢?到底会不会改善自己的亲子关系?这是必须要我们去使用的!但是你收获的这些是需要我们去使用的!不使用,知道再多也没用的!在行动中保持一份灵活性,保持一份变通,这样你的改变才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老师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被现象迷惑,或者不要迷失在现象里面!很多父母参不透这个现象,比如孩子大喊大叫,应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办?那不去反思孩子为什么大喊大叫,不去反思当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你的情绪是不是平静呢?当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你也是大吼大叫的,那孩子怎么可能平静呢?做父母的,在回应孩子的时候,不管你是为他做什么,或者给他说什么,要停一停,不要那么快地急于反应,而是停一停,想一想这么做这么说能不能推进孩子的心灵进程!如果说你的行为是自己想的,未必是对孩子有益的,而有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有益无益的,那就需要系统的学习了,需要学心理学的东西!
比如说下午小树(应老师七个多月的小女儿)吃橘子皮了,大多数父母会比较担心橘子皮卡到孩子,绝大多数的父母会立刻对孩子喊停,然后大声地对孩子说:不要吃橘子皮!在给孩子讲的时候把自己的恐惧担心的感觉带给了孩子,孩子接收到你的恐惧之后,可能真的就发生了你担心的后果!所以你和孩子沟通时,你的状态是有关系的!但是如果你温柔地对孩子说:哇,你在吃橘子皮哦!橘子皮好不好吃啊?妈妈也想吃哦?孩子就会很稳定,虽然她还是对橘子皮很好奇,一边抓着橘子皮,一边品尝,很快孩子就开始咳,那妈妈就很平静地用空心掌拍她后背,很快橘子皮就吐出来了!一切就很自然很平静地过去了!有人会问,你真的不担心么?万一卡住了怎么办呢?老师的回答是头脑不要编织,事实并没有这么发生,你来一个万一,本来没有的事情,让你造就了一个恐惧!我们要来检测你回应的质量!是平静的么?是自然的么?是喜悦的么?当然,在事后,也应该觉察,要把橘子皮放在离孩子远一点!这就是一个调整!当事实发生的时候,能不能给到孩子一个正面的回应!是不是平静自然的,我们要考虑的是你给到孩子心灵什么影响!不要去活想象,要活现实,我们要认当下!安全感的构建是由妈妈给的!
3
家长提问:13岁的孩子咬指头怎么办?
0~3岁是安全感构建的黄金时间!孩子在三岁以前得到妈妈无条件的充分的爱和满足,孩子就越容易独立!因为一个安全感满满的人,安全感越足,就越容易独立!安全感越不足,孩子就越会依赖!依赖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咬手指头!当他的内在感觉到有不安全感的时候,比如内在有压力的时候,他就会依赖他的手指,他通过咬手指的方式来释放内在的紧张和压力!还有就是孩子13岁了,这么多年手指头咬过来,他的身体也会形成一个身体的惯性模式!关于身体的惯性模式,比如说用筷子写字绝大多数人都是用右手,但并不代表左手没有能力!因为我们一直不习惯用左手的,只是一个身体的习惯!所以当孩子心里有一点点压力的时候他也习惯了咬手指来释放压力!这里需要做一个调整,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新的身体的模式!可助通过催眠!改变孩子潜意识的部分或者通过外在的训练帮助孩子的身体发展一个新的能力,把原有的咬手指的举动打断,帮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正面的无害的一个新的释放压力的方式!
父母的本质,首先你要放下标准,任何事情你要站到孩子的角度!还要明白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内在的需要是什么?还要结合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性格特质!每个个体生命有他的独特性!教育真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没有固定的模板的,我们只能说教育有一些原则性的框架,但具体应用的层面因人而异!孩子有行为的偏差,比如咬指甲,你什么都不做胜过你不会做硬要做点什么!比如你老对孩子说:这么大了还咬指甲!咬指甲不好的,这个习惯得改!这种做法完全是无效的!那你好的不会做,至少无效的不要用!你不把他当回事,可能慢慢慢慢过了一个阶段孩子自然就好了!视他为平常,不说教!
4
家长提问:三岁的孩子像吃奶一样的吸手指!该怎么回应!
首先反思自我的安全感是不是足够!安全感的构建是靠母亲的,如果一个母亲自己非常缺乏安全感,总是很焦虑,经常患得患失!那这种能量孩子是直接感受到的,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变得没有安全感!所以首先建设自己!三岁的孩子能力各方面还是很弱的,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强的,所以这是一方面完善自己!还有回应孩子的时候正面回应!不要老是贴标签,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不好的!可以和孩子好好地去做一些交流和沟通!接下来讲的就是如何去优化和推进孩子心灵进程的!三岁的孩子你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对话了!孩子是比较理解你的意思!比如你可以问孩子:宝贝,妈妈有看到你在吃手指,你能不能告诉妈妈手指好不好吃啊!手指是什么味道啊!吃手指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这种感觉除了吃手指在其他做什么的时候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没有呢?如果妈妈亲你的脸这种感觉和吃手指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呢?通过这些发问让孩子令到孩子收到一个信息:我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除了吃手指!然后用一个正面的更好的行为来替代孩子吃手指的这个举动,那孩子吃手指的这个现象自然就会消失!这就是发问的技巧!我们怎样去促进和优化孩子的心灵进程是可以用发问的!就你自己不要总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她就是怎么怎么回事,用你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去执行,不是这样的,这样孩子就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做你!但事实上真的不是这样子,就算你觉得是这样子,你也不妨去跟孩子核对一下!
5
家长提问:一个孩子总爱咬舌头捋舌头,要怎么帮助他改正呢?
这个提问本身已经把孩子的这个行为定义成一个问题了!这个自己要觉察一下,因为在问题里,就是在对错里,在对错里就很三次元,而在三次元里,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必须要拉伸我们的意识层次!问题就可以被直接超越!首先你不要带着一个评判,觉得这个不好,我要帮他纠正过来,你不妨重新定义:我的孩子有这么一个特点,到底怎么回事呢?去探索一下!
前面也讲了,去发问啊!你可以先问一个觉察性的问题的,比如你可以问:宝贝,妈妈留意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啊?这样孩子就很有好奇心,问什么事情,你接着说:妈妈发现你很爱咬舌头捋舌头,你很喜欢做这个动作,哎,这个真的很有意思啊!妈妈今天至少观察到你有三次做这个动作,第一次在什么时候你做了一个动作,第二次是什么情况下你做了一个动作,然后刚刚就是妈妈问你之前你又做了这样的一个动作,哎,你有没有留意到自己经常有这样一个动作啊?这是什么意思啊?
就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没有任何评判的,是非常客观公正的,反馈给孩子引发孩子自我的觉察!孩子可能会说:哦,是么?这样么?你说:是啊,你有留意到么?孩子说:我没有留意啊?你继续说:那妈妈现在给你讲了,你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你觉得这个习惯好不好啊?你要不要保持这样的一个习惯啊?孩子可能会说:这样好像不太好啊,我想改正!妈妈可以说:那好啊,需不需要妈妈支持啊!当你如果再做这样的动作的时候,妈妈帮你指认出来好不好?那你就知道怎么改正了!
这样其实就是帮助到孩子了,去推动他的心灵进程了,因为她自己知道要去优化我的表现嘛!
大家有一个部分,不管怎样要去做到:孩子任何的表现没有问题,不要把他定义这是一个问题!孩子任何的一个表现,都把它视作是一个可以帮助他的心灵往前进的机会,我们的认知一改,我们的状态就会跟着改,我们的认知是正面的,我们的状态就是正面的,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问题,那你的状态一定就是负面的!
6
有一位家长说,12岁的品学皆优的男孩很优秀,优秀到怕自己失败,担心别人怎么看他!作为家长该怎么去做引导!
爱的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的爱是竞争式的爱,给孩子造成心理的意识就是:你的成功是要去打败别人的,孩子心里面是斗争的意识,比较的意识!父母的表现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品学兼优,总是考满分,总是考第一,以超越别人为荣,你看我孩子考试蛮好的,全班第一名,你看这次又拿了一个奖,就一直激励孩子一直去超越别人,那这类孩子呢就会活在跟别人的比较里,有可能表面上会很优秀,但是他非常辛苦,压力很大,他害怕有一天第一名不保了,就没脸见人了,也害怕被别人否定,因为一直听到的是你很棒的,所以听不得一点否定的声音,内心是非常脆弱的!第二种爱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爱就是是外在的,你取得好的成绩就有奖赏,你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有怎样的惩罚,像是一种交易,像做生意一样,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这样子的,孩子考试考的好就会开心,孩子考试不好,就会失望生气,情绪反应也会忽高忽低,根据孩子的表现成正比,孩子也会活进一种条件里面,具备一种对他有利的条件孩子就会很高兴,这些条件对他不利,他感觉就很不好了!这种爱的本质是一种交换,是非常物化的,很外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既不应该是前者,也不应该是后者,而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这个作为人的存在,爱你这个本质,只有这样的爱产生了,孩子才会活体验,不然他永远是活表现!
现在家长要反思的不是怎样去引导孩子让他尽情地活体验,而是你对孩子平常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还有就是你能否全然的活体验,比如说你也不害怕失败,你面对挑战的时候,也会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你也从来不在乎别人会怎样看待你,你不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就是说你能否做一个活的示范给孩子看到,因为孩子12岁的孩子很快进入青春期,她会慢慢地形成她的稳定的精神结构,确实是很关键的时刻!
所以我们借由孩子的这些表现,不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搞定孩子,而是我们透过孩子的这些表现,有机会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有机会来成长自己,来改善自己,来优化自己内在的精神结构,这个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最重要的!